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他被裁员的那天,天空阴沉如铅。十八年的忠诚,一纸通知化为泡影。

临走前,老板递给他一封厚实的信封,眼神复杂。"回家再看"。他以为是额外补偿,那封沉甸甸的信封承载着他对未来的希望。

直到打开的那一刻,他才明白——世界有时比想象的更复杂,也更温暖。



01

周志强在办公室外站了整整五分钟,才鼓起勇气敲门。

"进来。"老板陈明的声音透过门板传出。

周志强推门而入,人事部刘主管和财务黄总都坐在会议桌旁。刘主管避开他的目光,黄总则假装在翻阅文件。气氛凝固得如同冷却的机油。

"坐。"陈明指了指对面的空椅子。

周志强坐下,却没点烟,也没倒水。他知道出了事。自从广西机械厂上个季度亏损,财务报表数据犹如深秋的温度计一路下滑,裁员风声已经传了一个月。

"老周,这个给你。"陈明推过一份文件。

周志强接过文件,扫了一眼标题——《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他的名字清晰地印在上面,仿佛一把刀,刺进他的眼睛。

"为什么是我?"周志强压低声音,"十八年了,从学徒干到技术组长,我哪里做得不够好?"

陈明摘下眼镜,用手帕擦了擦镜片,掩饰眼中的波动。"公司效益你也看到了,不得不精简人员。这不是针对你个人,而是——"

"而是什么?而是我快五十岁了?而是我工资太高?"周志强打断道。脑子里浮现出去年开会时,自己提出的那套生产线改造方案,为厂里节省了多少成本。

"补偿金按照劳动法计算,N+1,你工作十八年,一共十九个月工资。"刘主管终于开口。

十九个月,听起来不少,可除掉房贷、车贷、父亲的高血压药,女儿的学费,又能剩多少?周志强在心里快速计算。他没吱声,只是低头在离职文件上签了字,仿佛签下了自己的判决书。

车间的同事们早已得道风声,当周志强从办公室出来,正在检修机器的老李抬起头,嘴唇动了动,却没说出话来。年轻的小张假装没看见他,埋头调试数控系统。

周志强清空办公桌,十八年的工作记忆装进一个纸箱里。证书、图纸、奖状,连同那只用了七年的钢笔,都被小心放进去。

临出门前,陈明叫住他。"老周,等一下。"

周志强转身,看到陈明手里拿着一个牛皮纸信封,鼓鼓囊囊的,似乎装着什么重要东西。

"这个给你,回家再看。"陈明把信封递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欲言又止。

周志强接过信封,掂了掂分量。里面的东西沉甸甸的,像是一沓钞票。他苦笑一声,这算什么,私下的补偿?

"谢谢老板。"周志强转身离开,背影挺直,如同十八年来每一天下班那样。只有他知道,腰板下是怎样的不安与恐惧。



02

回家的公交车上,周志强握着信封,思绪如同车窗外的风景飞速闪过。

十八年前,他从技校毕业,满怀希望地进厂。从学徒到班组长再到技术主管,见证了机械厂从传统化到数字化的转型。他的青春与汗水,浸润在每一台机器、每一次生产线调试中。如今,一切归零。

窗外是桂林的喀斯特山水,雨后的空气湿润而清新。周志强却无心欣赏,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手中的信封上。他小心地将信封放进包里,生怕弄坏这份意外的"馈赠"。

公交车在小区门口停下,周志强走过菜市场,本想买点菜回家,看了看手表,已经六点了,妻子王丽肯定已经做好晚饭。

推开家门,果然饭菜的香味扑面而来。王丽正在厨房里忙活,看见他回来,脸上露出疑惑的表情。

"今天怎么这么早?"王丽擦了擦手,走到门口。

周志强把公文包放在沙发上,没有立刻回答。儿子周小勇三年前去了广州打工,家里只剩下他们夫妻和年迈的父亲。最近儿媳妇把孙子送回来上学,家里的开销陡然增加。

"厂里……要精简人员了。"周志强终于开口,"我在名单上。"

王丽的手顿了一下,转身回到厨房,声音有些发颤:"那……补偿金给了吗?多少?"

周志强走到厨房门口:"十九个月工资,他们说下周一打到卡上。"

他没有提信封的事,不知为何,他想等一个合适的时机再打开它。或许是不想让妻子看到自己被"施舍"的样子,又或许是想给家人一个"惊喜"。

"工作怎么办?"王丽问,手上继续切着菜,刀切在菜板上的声音比平时重了些。

周志强没有立即回答。他四十七岁了,在这个追逐年轻人的时代,找工作谈何容易?更何况,机械厂倒闭的消息一旦传开,同行都会谨慎招人。

"会有办法的。"周志强尽量让声音听起来胸有成竹,"咱不是还有点积蓄吗?撑几个月没问题。"

晚饭桌上,王丽比平时话多,说起邻居家的琐事、超市的打折商品,努力冲淡家里的低气压。公公周老爷子察觉到异样,放下碗筷:"儿子,厂里出什么事了?"

周志强只好简单说了情况。老人听完,叹了口气:"时代变了啊。我那会儿,进厂就是一辈子的事。"

"爷爷,别担心,我爸很厉害的,肯定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孙子天天天真的声音打破了沉默。

周志强摸了摸孙子的头,心里一阵酸楚。孩子的学费、生活费,加上老人的医药费,这些担子全压在他身上。那个信封,或许真的是雪中送炭。

夜深了,王丽和孩子都睡了,周志强躺在床上,脑子里仍是翻滚着今天的变故。他轻手轻脚地下床,从公文包里拿出那个信封,走进书房。



03

台灯的光线下,信封显得格外厚实。周志强深吸一口气,小心地撕开封口。

出乎意料,里面不是钞票,而是一叠文件和一张名片。

周志强愣住了,先拿起名片看了看。名片很精致,上面印着"南方精密机械有限公司",下面是"杨志远 总经理"的字样。名片背面手写着一行字:"老陈推荐的人,随时欢迎。"

他又打开那叠文件,第一页是陈明写的推荐信:

"杨总,此信携带者周志强,在我厂工作十八年,技术精湛,为人正直。公司经营不善,不得不忍痛割爱。此人在数控机床和精密零件加工方面经验丰富,是难得的技术人才,特向贵公司推荐,望能给予机会。陈明敬上。"

除了推荐信,还有周志强的工作履历、获奖证书复印件以及他主导的几个技术改造项目的详细资料。

周志强的手微微发抖。他本以为信封里装的是钱,却没想到是这样一份郑重的推荐。

他翻到最后一页,发现了一张便条,上面是陈明的亲笔字迹:

"老周,这么多年,你的能力和品格我看在眼里。公司撑不住了,不只是裁你一个,很快厂里可能会全面停产。不想看到你这样的人才浪费,杨总是我多年好友,南方精密正在扩张,你去试试。这不是施舍,是你应得的机会。陈明。"

周志强盯着这张便条看了许久,各种情绪在胸口翻腾。失望?因为没拿到额外补偿。感动?因为老板的用心。希望?因为也许真有新的机会。

他拿起名片,摩挲着那个陌生的名字和公司。南方精密,他听说过,是近年来迅速崛起的民营机械制造商,主要生产高精度零部件,客户包括多家知名企业。

去还是不去?周志强陷入了沉思。南方精密在柳州,离桂林有一百多公里,如果去了,意味着要两地分居,或者全家搬迁。妻子在当地医院做护工,父亲年事已高不适合折腾,孙子刚在这里上学……太多现实问题需要考虑。

或许,自己应该先在桂林找找工作?凭借多年经验,总能找到合适的岗位吧?

做了决定,周志强把信封里的东西装回去,关上台灯。心中的不安并未消散,但至少看到了一线希望的光芒。



04

接下来的日子,周志强开始了艰难的求职过程。

他先到了机械厂附近的几家工厂投简历。这些工厂规模不大,设备也比不上机械厂,但胜在近家。第一家的门卫看了他的简历后,摇摇头:"我们只要三十五岁以下的。"

第二家人事主管直接问:"你多大年纪了?四十七?不好意思,我们招的是能吃苦的年轻人。"

第三家看起来有些兴趣,但听说周志强的薪资要求后,立刻露出为难的表情:"你原来是技术组长,这个工资我们真付不起,要不你降低点要求?"

一周过去,一无所获。

周志强开始在人才市场碰运气。人才市场里挤满了求职者,从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到像他这样的中年人,大家手里都拿着简历,眼神中满是期望和焦虑。

招聘台前排起长队,周志强看着招聘牌上的要求:机械工程师,要求本科以上学历,年龄三十五岁以下,英语良好,熟练操作CAD/CAM软件……

这些要求几乎将他这样的技校毕业、年过四十的工人排除在外。即使有些职位没有明确的年龄限制,面试官看到他的那一刻,眼中的失望几乎不加掩饰。

"你的经验很丰富,但我们公司正在数字化转型,需要更懂新技术的人才。"这是周志强听到最多的拒绝理由。

半个月后,周志强发现自己存款只剩下一万多元。房贷车贷还在自动扣款,父亲的降压药每月要花费几百元,孙子的学费即将到期……压力如山般压在他身上。

家里的氛围也越来越紧张。王丽开始打两份工,除了医院的护工,晚上还到超市做收银员。父亲看在眼里,主动提出减少药量,被周志强严词拒绝。

"周大哥,你也别急,找工作这事急不来。"老邻居李大姐安慰道,"我家老刘去年下岗后,不也熬了三个月才找到新工作嘛。"

周志强笑笑没说话。他何尝不知这个道理,可家里等不起啊。

周末,周志强独自一人去了城郊的小山上。这里视野开阔,能看到整个桂林市区。他点了根烟,深深吸了一口。烟雾缭绕中,他回想着这些年的奋斗,思考着未来的路。

第二天早上,周志强起得很早。他换上最体面的衬衫,打开抽屉,取出那张已经被他看了无数遍的名片。

"南方精密,杨总……"周志强喃喃自语,掏出手机,拨通了电话。

"您好,我是周志强,原广西机械厂技术组长。陈明让我打这个电话。"



05

南方精密位于柳州市郊的工业园区,从桂林乘高铁过去需要一个小时。

周志强穿着唯一一套西装,提前半小时到达公司大门。和老旧的机械厂不同,南方精密的厂区崭新整洁,自动门上方的公司标志闪闪发光。

前台小姐看到周志强后,礼貌地问:"您是周先生吗?杨总正在会议室等您。"

杨志远比周志强想象的要年轻,看起来不过四十出头,穿着休闲西装,没系领带。办公室宽敞明亮,窗外是整齐的厂房和绿化带。

"老陈跟我提起过你,说你是他见过的最好的技术主管之一。"杨志远开门见山,"你在数控车床方面的经验,正是我们需要的。"

周志强有些受宠若惊,但很快冷静下来:"杨总,我技校毕业,没有大学文凭,年纪也不小了。"

杨志远笑了:"现在的年轻人,理论一套一套的,但对设备的'脾气'却不了解。你在机械厂工作了十八年,这种经验是书本上学不来的。"

接下来的面试进行得很顺利。技术总监李工问了一些专业问题,周志强对答如流。当谈到某款进口数控机床的常见故障时,周志强甚至指出了几个官方手册上没有提及的细节问题。

"这位周工确实有两下子。"李工对杨志远点点头。

"工资待遇这块,我们按照你原来的百分之八十起步,试用期三个月,期满考核合格后可以调整到原水平甚至更高。"杨志远说,"不过岗位是车间技术员,不是组长。"

周志强心里算了一下,即使是百分之八十,也比他这半个月在桂林找的那些工作强多了。但职位的降级,还是让他有些失落。

"杨总,我想问一下,为什么陈总会推荐我?你们是朋友?"周志强终于问出了心中的疑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