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持续下了两天大雨,金山区石化街道梅州新村161号楼的周师傅看着干爽的阳台,长舒了一口气。过去每逢雨季,他家总要在阳台摆五六个脸盆接漏水,如今这一场景已成历史。通过党建引领下“三驾马车”(党组织、业委会、物业)的协同治理,这个有着37年房龄的老旧小区,用98%居民满意率、30%维修成本下降、1.8%返修率的亮眼成绩单,交出了一份基层治理创新答卷,让这里2000多户居民重拾安居梦想。
98%满意率藏着绣花功夫
“以前汛期,我们每年要接到渗漏水报修40多次,相当于每周要处理3户人家的问题。”梅州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蔡峰艳翻开厚厚的维修记录本。始建于1988年的梅州新村,外立面风化开裂,管道严重老化,屋顶漏水、墙面渗水、管道堵塞成了住户们的“心头病”。
面对居民日益频繁的报修诉求,居民区党组织牵头“三驾马车”搭建起“双线并行”快速响应平台。每月的“三方接待日”现场,总能看到业委会主任刘家骥拿着笔记本详细记录居民诉求;而在“三驾马车”微信群,物业经理张英的手机24小时在线。
“我们推行了‘全时段、分等级’快速响应模式。”张英介绍,通过公开24小时物业服务专线,建立报修分级处置机制,紧急类事件,维修人员确保30分钟内抵达现场,4小时内完成抢修;常规维修需求则1小时内响应,当日办结。居民赵先生回忆,凌晨两点在微信群反映下水道反水,半小时后维修师傅便上门抢修,“这样的效率,谁能不满意?”
“张师傅,上次修的阳台还漏吗?”每个周五,物业工作人员张守华都会挨个进行电话回访。这个看似简单的举动背后,是“接单—维修—回访—复盘”的全流程服务闭环。这些细节优化,让居民满意度从80%跃升至98%。
房屋不再漏水的破冰之路
现场查看、拟定维修方案、核定费用预算、征求本楼栋全体业主意见……走进小区业委会办公室,墙面上悬挂的《维修资金使用流程图》格外醒目。
去年7月,82号楼业主群因外墙维修方案爆发激烈争论。“我家又不漏水,为什么要分摊费用?”面对部分业主的质疑,刘家骥带着政策文件,挨家挨户上门沟通。半个月里,业委会团队爬了上百层楼梯,最终用“渗水危害楼体结构安全”的实景照片说服了持反对意见的住户。
在对64号楼屋顶漏水的维修中,居民许阿婆起初坚决反对分摊维修费:“楼上漏水和我们底楼有什么关系?”居委干部3次登门,用其他小区楼栋因渗水导致钢筋锈蚀的案例耐心讲解。当得知12户邻居已签字同意时,她在征询表上郑重签下名字。“现在想想,要是当时不修,雨水渗透导致墙体开裂那就更危险。”经过系统性治理,去年雨季小区的渗漏报修量已锐减至28次,同比下降22%。
30%成本下降、1.8%返修率背后的较真
在维修现场,“三驾马车”组成的联合监督组严控施工质量,建材厚度用游标卡尺测量,隐蔽工程需三方验收。小区监控室大屏上,实时显示着屋顶防水层施工画面,维修工张师傅笑称:“现在干活像考场,每个步骤都透明。”
通过市场化比价和全程监管,自2019年起,梅州居民区业委会对某些维修项目进行了三次降价调整,并与维保单位协商确定项目维修的基本定价,同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浮动。2024年完成的70次物业维修中,费用降低了30%以上,返修率仅为1.8%。更让居民安心的是,业委会公布的维修资金使用明细表细化到每户分摊金额,连螺丝钉的采购价都清晰可查。
“梅州新村探索的‘党建引领+三驾马车’模式,本质上是通过制度创新激活基层治理效能。”石化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沈磊表示,当物业服务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治理”,当居民自治从“各扫门前雪”升级为“共建共同体”,老旧小区实现了硬件焕新与治理升级的双赢。
原标题:《98%满意率+30%成本下降!看这个老小区如何告别“屋漏烦忧”?》
栏目编辑:顾莹颖 图片来源:石化街道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赵菊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