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喜马拉雅“大裁员”“或被收购”的消息甚嚣尘上,将这位在线音频行业的龙头再度推至聚光灯下。
在互联网行业,许多企业面临着优质内容成本居高不下、需要持续投入资金的挑战。尤其是以内容为主的互联网平台,常常需要在采购和制作上“烧钱”,盈利难度较大。喜马拉雅已在2023年实现了盈利,经调整净利润达到2.24亿元,是行业中为数不多盈利的企业。据了解,继2022年第四季度实现首次盈利后,截至2024年12月底,喜马拉雅已连续9个季度盈利。
这意味着,在成本控制和商业运营上喜马拉雅取得了成效。但在短视频的挤压下,耳朵经济的“钱”景是否依然广阔?
灼识咨询预测,中国在线音频市场规模将在2028年突破51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9.3%。这一增速不仅超越传统媒体,更与短视频、网络文学等热门赛道比肩。而喜马拉雅以65.5%的移动端月活用户市占率稳居行业榜首,移动端平均月活跃付费用户规模近1600万,其商业价值正在被重新审视。
更关键的是,AI技术为音频赛道注入新动能。语音合成、智能推荐、内容生产降本增效……当AI重构内容消费场景,音频“声”意正从“耳朵经济”升级为“声态经济”。作为行业龙头,喜马拉雅能否借AI东风夯实护城河?其商业模式又是否具备穿越周期的韧性?
连续9个季度盈利 内容赛道跑出“盈利马拉松选手”
招股书显示,2023年,喜马拉雅经调整净利润达2.24亿元。据了解,2024年喜马拉雅继续保持盈利。值得注意的是,自2022年第四季度首次盈利后,喜马拉雅已连续9个季度盈利。
这意味着,当资本市场对内容平台的估值锚点在“烧钱换规模”与“盈利天花板”间摇摆时,喜马拉雅却以赛道“盈利马拉松选手”之姿,为内容产业写下新的叙事。
喜马拉雅的盈利密码在于其独特的“内容消费刚需性”。音频场景天然具备“伴随性”优势——用户可在通勤、家务、运动等碎片化场景中完成内容消费,这种强场景黏性使得其付费转化率较高。
而喜马拉雅的付费策略更像一场“价值共鸣”实验。一方面,喜马拉雅用“联合会员+专属内容库”来构建平台高价值会员体系,通过与腾讯视频、网易云音乐等平台推出联合会员,用户以198元的价格即可获得跨平台内容特权,这种“1+1>2”的权益组合,刺激了会员的续费率;另一方面,喜马拉雅针对下沉市场推出低价套餐,将付费用户池从一二线城市延伸至县域青年,这种“高端会员保利润、低价套餐拓规模”的双轨策略,助力喜马拉雅有效扩容用户群。
相关数据显示,去年喜马拉雅SVIP用户增长200%,高消费活力用户的渗透率增长了11.31%。
用订阅业务稳住基本盘的同时,喜马拉雅的广告与直播业务正通过技术赋能与生态闭环构建增量空间。据了解,喜马拉雅的广告业务通过AI算法实现“千人千面”的精准投放,将广告加载率动态优化至4.2%的黄金阈值,既保障了用户体验又提升了广告主ROI。
而在直播业务板块,喜马拉雅通过“主播孵化+IP运营”构建内容护城河。行业中不乏头部知识主播单场直播打赏破百万的案例,验证了“直播+电商+付费内容”商业模式的可行性。
这种“内容生产—流量分发—商业变现”的生态闭环,使得喜马拉雅在2023年就实现了近百个品牌与播客平台的商务合作,投放近千档播客节目,品牌投放增长74%,合作播客数量同比增长172%,成为音频场景下的新型消费入口。
从用户价值提纯到商业场景破壁,再到技术赋能平衡。喜马拉雅用商业实践回答一个终极命题——在注意力碎片化的时代,如何让优质内容成为可持续的商业资产。“耳朵经济”里不缺玩家,但亟需能深挖价值、创造“声”态经济的玩家。
从AI中寻破局变量 用技术重构“声”态长城
在通勤路上,一位用户向“小雅”智能助手询问《孙子兵法》的应用,随即收到定制化解读音频;深夜失眠时,“波波”用ASMR音效搭配AI生成的《深海疗愈白噪音》助眠;车载场景中,系统根据用户驾驶时长自动推送《高效休息法》播客……
这些场景背后,是喜马拉雅AI大模型对用户“思维轨迹”的精准捕捉——通过分析超6亿用户的收听习惯、搜索记录甚至暂停位置,AI能预判用户需求并动态调整内容推荐。
当其他平台还在为内容成本与用户留存发愁时,喜马拉雅已将AI锻造成一根贯穿内容生产、用户运营与商业变现的“金线”,让音频从“耳朵经济”进化为“思维基建”。
更关键的是,AI让音频服务突破了“标准化产品”的桎梏:与贵州茅台合作的“单田芳AI声音重现”公益广告,让历史评书与现代品牌产生文化共振;为慕思打造的“李白AI穿越之旅”,则用诗歌意境重构了床垫的消费场景。这种“内容即服务”的转变,使移动端AIGC渗透率大幅提升,并深度引入用户,延展日均收听时长。
对此,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认为,AI技术对以喜马拉雅为代表的音频公司影响深远,在内容生产侧,AI能够提升内容生产效率和质量,实现音频内容的快速生成和优化,降低内容成本的同时,提升内容吸引力;在内容消费侧,借助AI,喜马拉雅能实现更精准的用户推荐和个性化服务,提升用户体验和黏性;在商业化方面,AI还可以助力喜马拉雅开拓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空间,通过智能语音广告等形式实现更健康的商业变现。
喜马拉雅净利润连续9个季度增长的背后,是AI技术驱动的效率革命,这已成为其坚实的壁垒。
在内容生产端,AI不再是冷冰冰的工具,而是成为音频创作者的得力助手。通过“珠峰AI音频多模态大模型”,喜马拉雅实现了音频内容的快速生成与优化。其建立的535种合成声音组成的音色库,能够适配不同情景,相比人工创作过程,AI的创作时间提效超过50倍。
AI对人工的替代并非“零和博弈”。喜马拉雅正通过“人机协同”优化团队结构,将内容审核、基础剪辑等重复性工作交由AI完成,释放人力聚焦于IP运营、商业策划等高价值环节。这种协同模式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让更多员工能够专注于创造性工作,进一步提升了团队的整体价值。
音频赛道“长坡厚雪” 以“声音宇宙”驱动情绪消费增长
在当今消费市场中,喜马拉雅所处的音频赛道正逐渐崭露头角。它与饮食等传统消费赛道不同,耳朵经济、知识付费等属于内容消费,而内容消费正是消费板块中的增量市场。
尤其是在当下快节奏、高压力的环境下,人们的情绪起伏波动也更为频繁。相关调研显示,超过七成的受访者表示在日常生活中会因工作、生活等多方面因素感到焦虑,他们渴望找到一种能够舒缓情绪、带来陪伴感的方式。此时,能够提供“情绪经济”“情绪消费”的音频内容,便具备了较大的增长潜力。
正如投资大神巴菲特所说:“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之事是发现湿雪和长长的山坡。”喜马拉雅无疑找到了这样一片“长坡厚雪”的市场,通过优质的音频内容,为人们提供情绪上的抚慰与陪伴。
灼识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在线音频用户渗透率仅22.7%,远低于短视频的75.4%,增长空间巨大。艾媒咨询研报也显示,2024年,中国在线音频用户规模已经达到5.4亿人,中国声音经济产业市场规模达5688.2亿元,预计2029年将突破7400亿元。这一数据背后,是人们对精神文化消费的不断追求,以及音频作为陪伴式媒介的独特优势。
在人们感到孤独、焦虑时,音频内容就像一位贴心的朋友,能够随时陪伴在身边,给予情感上的支持。正如,许多上班族在通勤路上会选择收听音频节目,让碎片化时间承载的情绪出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好的赛道,自然吸引众多玩家,市场竞争也与日俱增。据了解,喜马拉雅的差异化优势在于拥有自己的“声音宇宙”。其全场景生态,使得内容覆盖PGC、UGC、PUGC,用户覆盖从Z世代到银发族,变现模式涵盖订阅、广告、直播、硬件销售。
在喜马拉雅的全场景生态中,音频内容不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是情感的纽带,它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将人与人、人与物紧密相连,这种“疗愈性”的情感连接也极大地增强了用户黏性。而“情绪经济”的兴起,更是为这一生态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喜马拉雅的“全场景生态”中,音频内容不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是情感的纽带,它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将人与人、人与物紧密相连。而“情绪经济”的兴起,更是为这一生态注入了新的活力。比如,一些情感类音频节目,通过分享真实的故事和温暖的鼓励,让听众在情感上得到释放和治愈,从而引发了强烈的“情绪消费”。
当音频内容能够触动人心,引发共鸣时,它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流量的增长,更是消费行为的转变,是“情绪消费”的兴起,这将成为喜马拉雅未来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在行业整合的背景下,据了解,喜马拉雅对与其他平台的合作或整合持开放态度。喜马拉雅认为,音频作为少有的具有伴随属性的媒介,可以无孔不入地进入我们的生活。随着科技持续发展及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音频的使用边界越来越宽,覆盖场景越来越丰富。喜马拉雅通过合作,不仅可以提升市场份额,还可以拓展业务领域,为用户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服务,进一步满足人们在不同场景下对音频内容及情感陪伴的需求。
文/冬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