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接管军营,你们可以下岗,我们上岗。祝你们一路平安。”1997年6月30日,23时56分,随着谭善爱中校声若洪钟般地大声答复,两名解放军士兵肩扛步枪,迈着正步走向营房大门,立正上岗。
这一幕,标志着中英两国关于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结束后,解放军正式承担起守卫香港的任务,没有出现一分钟的防务真空。但很少人知道,这一幕背后的重大决策,是在一间很黑很小、堆满了杂物的储藏室内达成的。
就在香港回归前半个月,中方代表陈佐洱突然接到通知,要他前往赵稷华大使的办公室,接听来自北京的重要电话。在电话的另一头,外交部副部长王英凡的一句话,让陈佐洱立刻感到了急迫与分量:
“陈佐洱,我正在钱副总理的办公室里给你打电话。”
根据王英凡副部长的指示,陈佐洱需要带领专家小组,与英方就先头部队进入香港的问题立刻展开谈判,争取在一周之内达成协议。自从中英双方展开谈判以来,北京通过这样的方式下达命令是十分罕见的,而且限期一周也从未有过。
原来,早在一个多月前,中央领导人就发现香港防务交接的方案存在严重缺陷:如果驻港部队过了7月1日零点才进入香港,到全部抵达营地会出现两到三小时的防务真空。
此刻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香港岛,决不能出现一点纰漏差错,刚刚回到祖国的香港更不能一分钟不设防。因此,中央领导指示,必须组成一支先头部队提前进入香港,确保从7月1日零时起就开始履行防务责任。
根据中央领导的指示,外交部通过多个渠道开始与英方磋商。然而,英方当即表示回绝,毕竟在香港回归前就让解放军进驻,必定有损于英国的形象。
正当双方谈判陷入僵局时,英国政府更替令事情出现了转机。为了表达与英国新政府积极合作的善意,钱其琛副总理致函英国新任外相,并向英方传递了明确信息:提前进入只是必要的部队和武器装备,并非全部驻军,至于进驻的时间和人数,双方可以商谈。
在中方多方斡旋下,英国终于同意听取中方专家的情况介绍,而陈佐洱也是第一次接触到关于先头部队进驻的议题。
会议一开始,英方代表就声明只听取介绍,不进行讨论。在赵稷华大使介绍完有关情况后,英方代表指出中方提供的信息并不全面、详细,还否定了中方提出的两到三千人这一先头部队的人数。
谈判再度陷入僵局,陈佐洱心里也非常着急。协助谈判的专家抵达香港后,陈佐洱当即将专家们“关”进会议室,通宵达旦讨论谈判预案,为第二天的专家小组会议做准备。
在第二天正式会议前,陈佐洱和英方代表包雅伦进行了小范围的非正式会晤。过去三年,陈佐洱和包雅伦在谈判桌上已经较量过很多次,在捍卫各自国家利益外,两人甚至有些惺惺相惜。
在先头部队提前进入香港的问题上,包雅伦代表英方表明态度,将会与中方进行认真商谈,但也希望中方在考虑具体方案时维护两国的形象,毕竟距离香港回归只剩下不到半个月的时间。
“干脆!”包雅伦用蹩脚的中文,说了一个陈佐洱平时爱用的词。两人不禁会心笑了起来,原本有些紧张的气氛顿时变得轻松了许多。
正式会谈开始后,陈佐洱按照英方的要求,详细介绍了先遣部队提前入港的情况,其中包括人数、进驻路线、进驻军营以及进驻时间,等等。发言完毕后,包雅伦提出小休,复会之后他阐述了英方专家的意见:人数太多,反对装甲车进港,并不存在防务真空问题。
一整天的会议结束后,双方虽然没有达成共识,但对对方的想法有了初步了解。为了加强沟通,中方专家组设宴款待英方代表团,席间陈佐洱和包雅伦继续相互试探,包雅伦开始在装甲车的问题上大做文章,表示不但会伤了英方的面子,香港的民众也会感到害怕。
陈佐洱当即打断了包雅伦的话头,反驳说出于防务需要,携带任何武器都是合理的。说完陈佐洱忽然发现一个突破点,反问包雅伦:“如果先头部队不带装甲车进港,英方是否同意先头部队从口岸进入?”
“我可以回去请示。”包雅伦思忖片刻,回应道。
晚宴结束后,陈佐洱当即向北京请示有关装甲车的问题,北京指示陈佐洱可以在这一问题上采取灵活态度。很快包雅伦也带来了好消息,先头部队提前入港的问题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
紧接着,中英双方开始在营地问题上纠缠。由于英方不愿在最后的管制期,让中国军队出现在香港繁华市区,影响到其“光荣撤退”的形象,因此英方坚决不同意解放军进入英军总部威尔斯亲王大厦。
而陈佐洱一再表明,先头部队只进入14个营地中的6个,已经是一种让步,如果不进入威尔斯亲王大厦,提前入港的意义则大打折扣。为了换取英方的让步,陈佐洱经上级同意后,表示可以减少先头部队的人数,将1000人减至800人。
谈判再度陷入僵局,眼看着一周的时限将至,中方专家组决定化被动为主动,让英方代表想象一个场景,如果没有中方合作,香港回归之后,边检部门可以不给予方便,认真检查每一个英国官兵的行李、武器,搭载着查尔斯王子和末代港督的游轮,也势必会按照中方指示,所有武器套上炮衣、枪衣才能离开,所谓的“光荣撤退”将彻底沦为泡影。
这样的场景对于英方来说,是根本不能接受的,但对于中方来说也是沉重的,因为它标志着多年来的外交努力功亏一篑,和平解决历史遗留国际争端也将成为空谈。
包雅伦听完中方专家的讲述,脸涨得通红——这是他生气的标志,但他没有做出任何回应,也没有做出任何过激举动。会议结束后,包雅伦和陈佐洱不约而同走在最后,走到楼梯口时又相互对视了一下,包雅伦率先开口:
“我们两个人再谈谈吧?”
陈佐洱当即表示同意,见工作人员正在收拾谈判大厅,两人便在旁边找了一个堆放杂物的储藏室,同坐在一张条凳上。在黑暗中,包雅伦直截了当问陈佐洱,中方还能做哪些松动。陈佐洱略加思索回答说:
“可以放弃开进九龙闹市区的枪会山军营;可以在减少些先头部队的人数。”
“嗯哼——”包雅伦拖长声调的这一声,让陈佐洱立刻断定事情将会出现转机。
当正式谈判再度开启后,中英双方迅速就军营问题达成一致,陈佐洱也逐步减少先头部队的人数,最终定在了509人。其实北京给陈佐洱的底线是500人,但陈佐洱觉得“九”在中国是个吉利数字,便额外增加了九人。
先头部队人数的问题基本达成一致后,中方专家组成员杨建华大校提出建议,在两国政府政权交接仪式的同时,可以在威尔斯亲王大厦举行两国驻军防务交接仪式,这样双方的面子都能照顾到。
此话一出,英方代表团立刻讨论起来,包雅伦也不再纠缠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让助手立刻上报伦敦。至此,先头部队提前入港的所有问题基本达成一致,防务真空这一重大漏洞,最终没有出现在香港回归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