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专机降落在利雅得,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以最高规格迎接。几个小时后,白宫宣布了一项“历史性协议”——沙特将向美国投资6000亿美元,涵盖能源、国防、人工智能、基建等多个领域。
其中,仅军售一项就高达1420亿美元,创下美沙军事合作的新纪录。
消息一出,全球哗然。有人惊叹于沙特的“豪横”,有人质疑美国是否又在“薅盟友羊毛”,还有人揣测:这笔钱,真的只是为了买武器吗?
或许,答案没那么简单。
把时间拨回1945年2月,罗斯福总统在“昆西号”巡洋舰上会见了沙特开国国王伊本·沙特。两人达成了一项影响至今的协议——美国保障沙特王室安全,沙特则确保石油以美元结算,并稳定供应全球市场。
80年过去,这一“石油美元”体系仍是全球经济的基石。
但世界变了,沙特的处境也变了。
近年来,美国页岩油革命使其从石油进口国变成出口国,对沙特的依赖降低。与此同时,沙特与俄罗斯、中国的关系日益紧密,甚至在OPEC+框架下与莫斯科联手调控油价,这让华盛顿颇为不满。
2023年,拜登政府因沙特减产石油而威胁“重新评估美沙关系”。
2024年,特朗普重返白宫后,虽嘴上称沙特为“朋友”,但在巴以冲突、也门战争等问题上,美国的态度仍让利雅得感到不安。
事实上,沙特最担心的,从来不是钱,而是生存。
首先,胡塞武装的无人机频频袭击沙特油田,而美国在伊核协议上的反复态度,让沙特对华盛顿的“保护承诺”产生怀疑。
其次,阿联酋、卡塔尔等海湾国家在科技、金融等领域快速崛起,沙特若不能巩固军事优势,其“海湾老大”地位可能被动摇。
还有就是,王储穆罕默德推动“2030愿景”改革,但极端保守派、王室内部权力斗争仍是隐患,他需要美国在情报、反恐等方面的支持。
于是,这6000亿美元的投资,更像是一份“续保费”——沙特希望用真金白银,重新绑定美国的安保承诺。
白宫将此次军售称为“史上最大国防协议”,涵盖空军、导弹防御、网络安全等五大领域。但仔细看,沙特的采购清单颇有深意。
首先是防空系统(如“萨德”、爱国者-3),似乎针对伊朗导弹和胡塞武装的无人机。
其次是F-35战机(虽未官宣,但谈判已久),若最终获批,将大幅提升沙特对地区对手的威慑力。
还有网络安全与人工智能,或许更大的作用是防范内部动荡和外部渗透。
这些装备,表面上是军事升级,实际上更像是是政治避险。
这里提一个有意思的往事。2020年,阿联酋通过《亚伯拉罕协议》与以色列建交后,美国批准向其出售F-35。沙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同为美国盟友,若阿联酋拥有五代机而沙特没有,地区力量天平将倾斜。
如今,沙特借6000亿美元协议向美国施压,F-35或许已是“桌上筹码”。
沙特很清楚,单靠美国不行,但离开美国更危险。
而特朗普也是一如既往地高调宣传了这笔交易,称其“开启美沙黄金时代”。
但现实可能没那么美好!
1420亿美元军售能让雷神、波音股价大涨,但美国是否真的愿意为沙特打仗?历史经验表明——未必。1990年海湾战争后,美国对中东战争愈发厌倦,特朗普更曾扬言“让沙特自己保卫自己”。
事实上,美国对沙特的保护,从来基于利益而非道义。若未来油价暴跌,或沙特与伊朗和解,华盛顿的态度可能一夜变脸。
所以,沙特的钱,能买到真正的“安全感”吗?
不好说!
远的不说,2018年卡舒吉案后,美国国会多次试图冻结对沙军售。可见,即便白宫点头,国会、舆论仍可能成为变数。
简而言之,沙特砸下巨资,买的不仅是武器,更是一张“安全保单”。但国际政治没有永恒的承诺,只有永恒的利益。
对于沙特来说,这笔投资是必要的“避险”,但过度依赖美国仍是风险。
毕竟,再多的钱,也难买真正的安全。
或许,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比谁都清楚这一点。
但,这又何尝不是大国博弈背景下一个小国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