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这个领域,真是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吸引眼球。有些企业还在为生存苦苦挣扎,期待有人伸出援手。

还有一些企业,本来开局非常顺利,被称作造车新势力中的“天之骄子”,手里握着84亿的巨资,吸引了全球顶尖的汽车人才。

可惜的是,这家企业把一手好牌打得一团糟,直接把自己送进了破产的深渊,成为了整个汽车行业里的笑柄。

这家车企到底是谁?它又是如何走向破产的呢?



拜腾的登场

这次我们要说的主角是拜腾,相信大多数人对它并不熟悉,但在关注汽车行业的圈子里,或许还有些印象。

几年前,这个名字可是相当响亮的。2016年,拜腾的FMC公司一亮相,就展现出了一股“不差钱”的豪气,上来就吹嘘自己年产三十万辆的目标,第二年“拜腾”这个名字一出来,更是野心勃勃。



不得不说,拜腾的起步确实让人印象深刻。领头的几位,在全球电动车领域都是顶尖专家。CEO毕福康被称为“宝马i8之父”,总裁戴雷之前在东风英菲尼迪和华晨宝马都是核心人物。

除了这两位,团队里还聚集了从特斯拉、苹果等公司挖来的技术大牛,这样一支全明星阵容,谁看了都会觉得震撼。当年他们还放出豪言,要“超越特斯拉”,这份自信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对于拜腾来说,钱从来都不是问题。从2016年到2020年,短短四年间,拜腾完成了六轮融资,筹集了84亿人民币的资金。投资方名单中,一汽集团、宁德时代等行业巨头纷纷慷慨解囊。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拜腾与蔚来、小鹏、威马并称为造车新势力的“四小龙”之一,风光无限。



为了彰显自己的国际化形象,拜腾的运营策略也十分独特。全球运营总部、智能制造基地和核心研发中心设在北京,北美总部落户硅谷,专注于智能汽车用户体验和自动驾驶技术。

同时在德国慕尼黑开设了一个设计中心,专门负责车辆设计和产品概念研发。北京、上海、香港等地也都设立了办公室,分别负责对外关系、市场营销和资本运作。



2018年,拜腾在美国拉斯维加斯的CES展上推出了首款概念车M-Byte,引起了广泛关注。

资金流失,五千万买零食

按理说,有了资金、人力和市场关注度,拜腾造车应该轻而易举。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这84亿怎么就这么快没了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只要看看拜腾花钱的方式就知道了。他们的花钱方式简直就像在大街上撒钱,很多支出根本没有实际意义。

有前员工透露,拜腾北美办公室三百多人,光是购买小零食,半年就花了差不多七百多万美元,换成人民币已经接近五千万!



想象一下,五千万的零食堆起来肯定是一座小山。还不止这些,员工穿的西装都是法国定制的,一个小小的名片盒价格比普通人一个月的工资还高。这种铺张浪费实在让人难以置信。



更夸张的是,2019年为了参加北美CES展会,拜腾居然包下了一架波音787公务机,单程费用就已经超过了30万人民币。但这次包机只供三十多位核心高管使用,普通员工只能坐经济舱。



很明显,办公室零食充足、出行派头十足,这些都和造车没有直接关系。要知道,特斯拉的马斯克连办公室空调都不舍得开,而拜腾却在与造车无关的领域大肆挥霍。

内部管理混乱

拜腾不仅烧钱烧得不明不白,内部管理也是一团糟。公司总共不到一千人,副总裁级别的高管就有29位,每个人的年薪都在税后千万以上,这样的薪资水平在汽车领域堪称天文数字。



而且高管出差住五星级酒店,喝各种高档红酒都是家常便饭。德国工程师的商务餐标准一天高达200欧元,折合人民币1500多元。

相比之下,一线员工加班到深夜可能只有泡面充饥,出差还得自己先垫钱。这种待遇差距让员工难免心生不满。



同时,公司的两位核心创始人毕福康和戴雷在发展方向上产生了分歧。毕福康想把拜腾打造成一家美国公司,而戴雷则坚持中国控股。两人为了争高低,甚至在发布会上谁先上台都要争吵。

最终,两人都不肯让步,导致合作破裂。



2019年4月,毕福康辞职转投贾跃亭的法拉第未来担任CEO,戴雷虽然暂时稳住了局面,但独木难支,最终在2020年黯然离开,去了恒大汽车。

经过这一折腾,拜腾内部彻底乱套了。更糟糕的是,高管团队里德国人占多数,开会全程用德语交流,很多中国员工根本听不懂,导致沟通效率下降,国内外决策逐渐脱离中国市场。



量产失败,技术成笑柄

这些问题还不是最致命的,最关键的还是拜腾在技术和供应链上的缺陷。拜腾曾将整车控制器的核心任务外包给博世开发,合同金额高达9800万元,这几乎是行业正常水平的20倍。

尽管花了这么多钱,拜腾也只是造出了五十辆样车。试驾时,样车接二连三出现问题,吓跑了好多客户。



眼看技术问题还没解决,市场信心就已经崩溃。这种外包带来的后果无疑加速了拜腾破产的步伐。

到了2020年初,拜腾的情况恶化到连电费都交不起,南京工厂被迫断电,一片漆黑,工人们只能干瞪眼。



供应商们也纷纷撤退。宁德时代立即停止电池供应,博世冻结了控制器开发,佛吉亚赶紧撤走了座椅生产线。工厂门口,讨债的供应商排起了长队,而拜腾的管理层却玩起了失踪。

供应链一旦断裂,M-Byte的量产计划也就彻底告吹了。



造车本来就不容易,好不容易凑齐零件,结果连电都没有,这让拜腾成为了汽车行业的笑话。

走向破产结局

2020年7月初,公司突然宣布暂停中国内地业务运营。一个月后,央视新闻直接点名批评拜腾,“烧光84亿元却造不出量产车”。



官方的介入让市场震惊:难道拜腾的造车梦就这样结束了?



为了挽救拜腾,2021年拜腾竟然拉来了富士康和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三方签署了一份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富士康承诺提供技术支持、产业链资源以及资金帮助,目标是帮拜腾完成M-Byte的生产,并争取在2022年第一季度实现量产。一时间,很多人都认为拜腾有望起死回生。



遗憾的是,合作半年左右,富士康就传出了与拜腾闹翻的消息。具体原因众说纷纭,有的说是拜腾内部太乱,有的则是富士康觉得项目不值得。

不管怎样,拜腾算是彻底凉透了。M-Byte的量产计划成了泡影,南京的生产基地也被政府收回,一些专利技术甚至被其他车企捡了便宜。



2023年6月,拜腾的母公司南京知行新能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被法院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如今,拜腾这个品牌在市场上早已无人问津。



当然,我们需要记住,拜腾的失败并非个例。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各大车企都在拼命竞争。

这也提醒其他车企,造车不是光有钱、有人、有梦想就能成功的。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精益求精,不能有任何虚浮之处,更不能忘记造车的初心。



参考信源

环球网2020-06-29——烧光84亿还造不出车:拜腾被央视点名

观察者网2020-06-30——被央视点名“烧光84亿还造不出车”后,拜腾汽车官宣停工停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