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杨启良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不太熟悉,但他的故事在中越边境那段艰苦岁月里,绝对是个响当当的传奇。他一个人在猫耳洞里守了一年后,打退了越军六次反攻,回到部队时模样大变,连上级都忍不住问:“你是哪位?”

杨启良于1962年12月15日出生,老家在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县宁溪乡下桧村。那地方是个典型的江南农村,山清水秀,村民靠种水稻和蔬菜过日子,日子过得紧巴巴但也踏实。

杨启良家里不算富裕,爸妈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父亲叫杨福生,母亲叫陈秀兰,上面还有两个姐姐。父母没读过什么书,但特别重视做人的道理,经常跟杨启良说,要正直,要勇敢,要为国家出力。



小时候的杨启良是个活泼的小伙子,喜欢在田野里跑来跑去,爬树抓鱼,体力好得不得了。

村里的小学条件简陋,但他学习挺认真,尤其是历史课,讲到抗日英雄和解放军的事迹,他听得特别入迷,梦想着有一天也能当个英雄。

1970年代末,国家开始改革开放,农村生活有了点起色,但机会还是不多。1981年,18岁的杨启良听说村里征兵,全国都在号召年轻人保卫边疆,他心里那股热血一下就起来了,立马报名参军。告别爸妈时,他没多说什么,就背了个小包,跳上火车,奔向了军营。



参军后,杨启良被分到陆军步兵第一师第二团第三连,当了个普通步兵。部队生活苦得很,每天早上五公里跑步,跑得满头大汗,白天练射击、投弹、战术,晚上还得挑灯看书。他不怕苦,射击练得特别好,百米靶几乎枪枪命中,战友们都喊他“神枪手”。

投弹也不含糊,手榴弹扔得又远又准。连队领导看他有潜力,1983年初就提他当了班长,管一个十人小队。

那时候,中越关系特别紧张。越军老在边境搞小动作,炮击我们的村庄,伤了不少老百姓。1983年,杨启良的部队接到命令,开赴云南老山前线,参加两山轮战。这场仗是为了收复老山和者阴山,保住国家领土,任务重得不得了。杨启良心里清楚,前线不是闹着玩的,但他一点没退缩,反而特别有斗志,想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



到了老山前线,杨启良和战友们住进了猫耳洞。猫耳洞就是战壕旁边挖出来的小洞,入口窄得只能爬进去,里面最多挤一个人,躺下都费劲。

洞里潮湿得要命,空气全是泥土味,南方雨季一来,积水能淹到脚踝,战士们只能踩着弹药箱凑合着歇会儿。蚊子多得跟下雨似的,叮得满身包,蜈蚣、蝎子也常往睡袋里钻。

吃的方面也好不到哪去,压缩饼干和罐头是主食,水得省着喝,洗澡压根别想。几个月不换衣服,身上长满虱子,皮肤泡得烂乎乎的。越军还时不时放炮,炮弹落在附近,震得洞里土块往下掉。



杨启良却从不叫苦,总是乐呵呵地跟战友说:“守住阵地,我们就赢了!”他在猫耳洞里整整熬了一年,硬是挺过了这些折磨。

条件虽然烂,但杨启良的心态特别硬。他用这一年的时间,摸透了猫耳洞周围的地形,熟悉了敌人的套路,为后来的战斗攒足了底气。这一年,他不光是在熬日子,更是在磨意志,等着跟越军真刀真枪地干。



1984年4月28日,老山战役打响,中国军队拿下了老山主峰。杨启良的连队守在166高地附近,这地方是通往主峰的要道,战略位置特别重要。越军咽不下这口气,反攻一次比一次狠,想把高地抢回去。杨启良和战友们在猫耳洞里随时待命,枪不离手。

1985年3月8日,连队接到“852作战行动”的命令,要巩固166高地和167高地,打通南嘎地区的路。这仗关乎整个战役的成败,杨启良跟着突击队摸黑上山,凌晨开打。他带着小队冲在前面,枪法准得吓人,投弹也狠,一下炸掉敌人的机枪点,带着队伍拿下了高地。

战斗结束后,杨启良和三个战友黄超、吴天平、孔祥宝被派去守166高地的1号哨位。这地方是前沿阵地,越军盯着这儿猛攻。第一次反攻来得快,越军一个排偷偷摸上来,杨启良眼尖,发现后立马组织反击。



他端着步枪打头阵,战友们扔手榴弹配合,硬是把敌人撵了回去。可惜这次战斗,黄超肩膀中弹,吴天平腿受伤,孔祥宝也被弹片划伤,三人都撤下去治疗,哨位就剩杨启良一个人。

越军不死心,第二次反攻带了更多人,火力猛得像不要命。杨启良躲在掩体后,枪法稳得很,瞄一个打一个,还时不时扔手榴弹炸敌人的队伍。他的左腿被流弹擦中,血流了一裤腿,但他咬着牙没停下,继续守。

第三次反攻是早上,越军趁着雾气想偷袭。杨启良早有防备,用手榴弹炸了他们的先锋,又用步枪干掉几个,逼得敌人又退了。第四次反攻最凶,越军炮火铺天盖地,弹药快没了,杨启良体力也撑不住了。他用步话机喊指挥部:“敌人太多,我顶不住了,向我开炮!”这喊声透着豁出去的劲儿。好在指挥部没开炮,他用最后的手榴弹和刺刀硬撑,敌人死伤太多,终于撤了。

这场仗,杨启良一个人打了四个多小时,干掉18个敌人,守住了166高地。连队后来靠这个阵地站稳了脚跟,作战计划才没泡汤。打完后,他被送去医院,腿伤挺深,但没伤到骨头,包扎两天就回了阵地。

这一年里,杨启良总共打了六次反攻战,每次都守得死死的。他的猫耳洞就像个铁打的堡垒,越军撞了六次墙,愣是没啃下来。他的事迹传开后,大家都叫他“活着的王成”。



仗打完,杨启良奉命撤回后方。回到部队那天,他的模样真是变了个样。头发乱得像鸟窝,胡子长满脸,皮肤黑得跟炭似的,满身伤疤,军装破得不成样子。

他走进办公室报到,上级盯着他看了半天,愣是没认出来,问了句:“你是哪位?”杨启良站得笔直,敬了个礼,声音沙哑地说自己是杨启良。上级这才反应过来,眼里满是惊讶和敬佩。

杨启良这一年的变化太大了。猫耳洞的日子把他磨得人不人样,但他的眼神还是那么亮,透着军人的硬气。他的经历让部队上下都震住了,这可不是吹出来的,是实打实用命拼出来的。

1985年7月10日,南京军区给杨启良记了一等功,还封了个“战斗英雄”的称号。他的连队也被中央军委命名成“坚守英雄连”,成了全军的标杆。军报上登了他的故事,夸他是“顶天立地的共产主义战士”。

医院里待了没多久,他就回部队接着干,后来被提拔成军官,1992年升到上尉。部队里十几年,他干什么都特别认真,拿了好多次优秀军官的表彰。

1996年,杨启良转业回了台州,进了工商系统工作。他把部队的作风带到地方,干活特别扎实,同事们都服他。2010年,他当了台州经济开发区消费者协会的秘书长,专门处理消费纠纷。那几年,他调解了上百起案子,成功率高得吓人,群众都喊他“老娘舅”。



2015年,他从秘书长岗位退下来,干了个普通干部,低调得很。2017年建军节前,单位领导去他家慰问,看到他拿出一等功的匾额,大家才知道这个和气的老杨原来这么牛。他的故事上了新闻,感动了一大片人。

现在杨启良年纪大了,过得挺平静。偶尔跟老战友聚聚,聊聊当年的事。腿上的旧伤阴雨天会疼,但他从不吭声,就默默擦擦匾额,眼里全是骄傲。



两山轮战最后是中国赢了,老山主峰牢牢攥在我们手里。1999年,中越谈判定了边界,边疆太平了。杨启良的坚守是那场仗的一个缩影,无数战士用命换来的和平,才有了今天的安稳。

杨启良这人,从猫耳洞到地方,他一直没变过那颗为国为民的心。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和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英雄们拼出来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