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正值春夏交替之际,不少人还深陷“春困”的泥沼。早上闹钟响了一遍又一遍,身体却还是懒懒的;白天不管是开会还是上课,都有点昏昏沉沉,直打瞌睡;即便睡足了觉,依旧浑身乏力,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致。别着急,这大概率是“春困”在捣乱。不过别担心,只要掌握科学的调理方法,就能轻松摆脱春困,元气满满地迎接夏天。


春困揭秘 身体的季节反应

《黄帝内经》有言:“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春天本是阳气升发的季节,我们要顺应这一特性,早睡早起,多去户外散步。若经常熬夜、久卧不起,就会影响肝气疏泄,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人就容易感到疲乏,还会给后续的健康埋下隐患。

从中医视角来看,“春困”是人体适应春季气候变化的一种暂时性生理现象,主要和阳气升发不足、肝脾功能失调有关。

冬天过度熬夜、劳累,阳气储备不够,到了春天阳气就难以顺利升发,气血无法充足供应给大脑,人就容易头晕、没力气、犯困。而且,人体的肝脏负责调节全身气机,如果压力大、情绪不好,肝气不舒畅,气血运行也会受影响,人就更容易疲惫。

春季雨水多、气候潮湿,外界的湿气很容易侵犯人体。再加上有些人脾胃虚弱,爱吃生冷、油腻食物,脾胃不能正常运化水湿,水湿在体内停滞,就会困住脾胃,让人感觉头身困重、四肢乏力、没胃口。如果日常过度消耗,像熬夜、生病、减肥等,导致气血亏虚,到了夏天身体急需能量,却供应不上,人就会精神萎靡、记忆力下降。



春困分型 找准症状好调理

肝郁气滞型通常压力较大、容易发怒,还会感觉胸闷。除了困倦,还伴有情绪低落、爱叹气、胁肋胀痛等症状。调理时,可以喝点玫瑰花茶加陈皮,能起到疏肝理气的作用;平时多按揉太冲穴,就在脚背大趾与二趾交界处。

脾虚湿重型常会感觉身体沉重、舌苔厚腻、没有胃口。除了困,还感觉头重得像裹了东西,四肢沉甸甸的,大便容易黏在马桶上。调理时,不妨吃点薏米山药粥、炒白扁豆,能健脾祛湿;常按足三里(膝盖下3寸)和丰隆穴(小腿外侧),也有帮助。

气血不足型脸色看起来较差,容易累,还总是睡不醒。除困倦外,还伴有面色苍白、心悸、健忘等症状。调理可以喝红枣枸杞茶,吃点桂圆肉补气血;按揉三阴交(脚踝内侧),也能改善气血不足的情况。


妙招助力 轻松告别春困烦恼

想要摆脱春困,养成这3个简单习惯很有用。

夜卧早起,别赖床。早上起来散散步,走上10分钟,或者打一套八段锦,能帮助阳气升发。现在五月,气温逐渐升高,早起锻炼既舒适又能提升精神状态,为一天的生活和工作注入活力。

少吃生冷,保护脾胃。冰饮料、甜腻食物容易加重体内湿气,最好少吃;可以多吃韭菜、香椿、葱、姜等,有助于阳气生长。不过随着夏天临近,饮食也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清热解暑的食物,比如绿豆、冬瓜等,但也要注意适量,避免损伤脾胃。

午休时间很关键。20分钟左右就好,别睡太久。午睡超过30分钟,容易进入深睡眠,醒来后反而更困。建议闭目养神15 - 20分钟。五月的白天逐渐变长,合理的午休能有效缓解上午的疲劳,让下午更有精力。


警惕区分 别把疾病误当春困

不过要注意,并非春季所有的疲乏都是春困。有些疾病早期症状和春困很像,容易被忽视或者误当成季节性不适。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和春困有相似之处,都会让人乏力、嗜睡、怕冷、反应迟钝。但甲减患者可能会体重莫名增加,颜面、下肢出现水肿,皮肤干燥,眉毛外侧还会脱落。通过甲状腺激素(TSH、T3、T4)检测就能确诊。

糖尿病或糖代谢异常,也会感到疲劳、饭后困倦。但他们还会有多饮、多尿、口干的症状,餐后嗜睡明显,可能还伴有手足麻木。通过空腹血糖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筛查就能发现问题。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活动后容易疲劳、精神萎靡,和平常的春困类似。但他们平躺时会气短,需要垫高枕头,夜间还会阵发性呼吸困难,下肢有凹陷性水肿,尿量也会减少。

低血压或贫血的人会头晕、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和春困症状相似。不过贫血患者眼睑、指甲会发白,血常规检查能发现血红蛋白降低;低血压患者蹲起时眼前会发黑,血压低于90/60mmHg。

抑郁症或焦虑症患者也会精力不足、睡眠障碍,和春困有重合。但抑郁症患者会持续情绪低落、对什么都没兴趣、自我否定;焦虑症患者则会心悸、坐立不安。

春困虽然不是疾病,但它提醒我们要调整生活方式。在春夏交替的五月,通过疏肝、健脾、补气血,顺应自然规律,活力满满地迎接夏天的到来!


专家介绍


薛 晴

针灸脑病科二病区主任

副主任中医师

毕业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针灸方向),多次外出学习,跟随火针大家贺普仁传人学习火针技术,参加全国中医针灸名家临床经验传承班,跟随国家级名老中医、首都名中医、江苏省名中医学习多种针灸技术。

徐州市中医学会络病委员会专业委员会委员,徐州市卒中学会神经介入专委会第一届专业委员会委员,徐州市疼痛学会神经病理性疼痛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营养学会会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双心委员会青年委员。

临床倡导中西医结合、针药结合治疗常见疾病。熟练掌握毫针、火针、放血、穴位埋线等多种方法治疗头晕,头痛,失眠,颈肩腰腿痛,中风,面瘫,麻木等疾病,对于神经内科疾病如脑梗死溶栓治疗,取栓治疗,大面积脑梗死,脑出血内科保守治疗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发表论文十多篇。目前研究方向为认知障碍的中西医治疗。

门诊时间:周四全天,周五下午及晚上

来源 | 徐州市中医院

编审 | 汤倩

二审 | 周靖霏

三审 | 尚健飞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