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肠癌在我国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肿瘤之一。广东药科大学广州复星禅诚医院肿瘤科五区王健主任指出:“大肠癌若能早期发现,5年生存率可超过90%。但许多患者因忽视早期症状,错过宝贵的干预时机。”
45岁的李女士半年前发现排便时偶尔带有暗红色血丝,起初以为是痔疮复发,自行用药后症状时好时坏。近两个月,她逐渐出现持续腹痛、排便习惯改变(腹泻与便秘交替)和体重下降,这才前往医院就诊。经肠镜检查,确诊为乙状结肠腺癌,所幸病灶尚未远处转移。
“便血是大肠癌的典型症状之一,但常与痔疮混淆。”王健主任解释道,“两者区别在于:痔疮出血多为鲜红色、附于粪便表面,而肠道肿瘤出血多呈暗红色或与粪便混合,可能伴有黏液”。
他特别提醒,若同时存在以下症状,需尽快就医排查:持续两周以上的排便习惯改变(如便秘/腹泻交替);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6个月内减少5%以上);腹部隐痛或胀气感反复发作;贫血、乏力等全身症状。
确诊后,李女士在广东药科大学广州复星禅诚医院接受了腹腔镜微创手术,术后病理显示为II期肠癌。结合基因检测结果,王健主任团队为其制定了术后辅助化疗联合中医药调理的个性化方案。
治疗6个月后复查,李女士恢复良好,已回归正常工作生活。
“大肠癌治疗需要多学科协作(MDT)模式。”王健主任介绍,该院肿瘤科五区团队涵盖外科、内科、放疗、营养及心理支持等专业,“比如对于局部晚期患者,我们会通过新辅助治疗缩小肿瘤后再手术;对高龄或基础疾病较多的患者,则侧重制定耐受性更好的治疗方案。”
研究表明,约50%的大肠癌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预防。王健主任建议大家从三方面入手:
1、饮食调整。“红肉、加工肉制品摄入过多是明确风险因素。”他建议增加膳食纤维(如全谷物、果蔬),每日摄入25-30克纤维可使肠癌风险降低20%。
2、定期筛查。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5年做一次肠镜,高危人群(如家族史、炎症性肠病)应提前至30岁。该院开展的粪便基因检测技术,也为畏惧肠镜检查者提供了无创筛查选择。
3、代谢管理。“肥胖、糖尿病等代谢疾病患者需格外警惕。”王健主任团队正在开展肠道菌群与肿瘤防治的相关研究,初步发现规律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可改善肠道微生态。
王健主任特别强调:“大肠癌是典型的‘懒癌’,从息肉发展到癌变通常需要5-10年。这意味着我们拥有充足的预防窗口期。” 他呼吁大家摒弃查体恐惧”,通过定期体检和健康管理,真正实现“早防早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