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名片
皮影艺术工作坊
皮影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的独特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20年10月,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校团委的精心组织下,涡阳一中皮影艺术工作坊(以下简称工作坊)应运而生。
“工作坊将非遗皮影引进课堂,开设皮影制作、皮影戏表演等课程,让学生近距离接触皮影艺术,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的心灵深深扎根。”社团指导老师丁雯雯告诉记者,工作坊主题鲜明、材料充分、布局精巧,集审美实践、传创合作、展示交流活动为一体,增强了学校的美育特色,给教师提供了深度钻研和不断提升艺术素养的途径,给学生艺术学习和艺术创造带来了全新的感受和无限可能,为增强师生的文化自信搭建了平台。
据介绍,该校工作坊课程的开发与设计上,以美术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为指向,围绕“继承和创新”主题开展“主题性研究型”教学实践活动。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分成传统历史组、民间故事组、神话传说组、现代创新组,根据兴趣爱好和擅长领域自主选择探究主题,基于一个驱动性问题“我们该如何继承与创新皮影艺术”开展项目式学习研究,设置活动探究任务,在问题导向下,通过识皮影——探皮影——判皮影——践皮影——创皮影——演皮影等六个环节,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和创意,进行创新性实践和探索,传承和创新皮影艺术。
工作坊还从皮影表演本身延伸出了多种艺术形式,并将皮影元素融入真实生活里,通过衣服、包、扇子、雨伞、钥匙扣、装饰画等形式进行创新。除了形式创新,在课程内容上,挖掘学生感兴趣的题材,除了借鉴传统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题材外,还结合现实社会的热点问题、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关于校园、家乡、动漫等主题的皮影课程,创作出能够反映生活、贴近生活的皮影作品,既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古今文化的相互融合。
在传统艺术与现代创新交织的舞台上,工作坊以五年深耕为笔,以千年非遗为墨,绘就了一幅皮影艺术传承与发展的绚丽画卷。2022年获亳州市中小学文化艺术展演活动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一等奖,2024年获安徽省第八届中小学艺术展演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二等奖,同年受邀参加亳州市教育局举办的全市中小学音乐美术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展示交流活动,获优秀艺术社团案例展示,受到专家和教师同仁们的一致好评。
社员感悟
通过皮影艺术工作坊,让我们了解了皮影戏的特点及相关知识,学会了操控皮影的基本方法、演出内容以及形式。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以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共同分析讨论影偶的制作特点,并且自制影偶表演皮影戏,提高了我们的自信心,体验探索的成功感和表演的愉悦感。
——高一(3)班 王笑涵
还记得社团第一次上制作课,我领到一块未雕刻的牛皮。老师说:“刻错一刀,就不能改了。”老师话音刚落,刀刃就“不听话”地打滑,原本圆润的花瓣轮廓,刻出来却像被风吹歪的小草,歪歪扭扭像虫爬。旁边同学偷偷瞄了眼我的“作品”,憋笑憋得肩膀直抖,我却盯着那道歪线发愣——原来传统工艺的“不可逆”藏着对每一刀的敬畏。后来把这块“失败品”夹在笔记本里,偶尔翻到,还能看见刀痕里渗着的颜料痕迹。它像一枚时光书签提醒着我:所有看似完美的技艺,都曾在时光里跌跌撞撞地生长。那些刻歪的线条不是遗憾,而是带着生涩和勇气,藏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高一(18)班 王子漪
去年中秋节,社团自编自导皮影戏《嫦娥奔月》。从构思、设计、制作、演绎等方面都由我们学生自己负责。我负责操控嫦娥,搭档王贝宁举玉兔灯。彩排时玉兔总“跑偏”,我急得直冒汗:“这灯穗晃得我看不清路!”演出当晚,当“嫦娥”抱着“玉兔”踏过“云海”,我这才发现,汗水浸透的皮影在灯光下真的泛着温润的光泽。谢幕时台下传来此起彼伏的“哇”声,比任何掌声都动人。
——高二(7)班 王鑫蕊
书记寄语
作为新时代学生,要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使命。工作坊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让我们有机会深入了解并传承这门古老的艺术。每一次触摸皮影,每一次操控皮影表演,都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都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
工作坊践行“五育并举,以美育人”理念,以“美”为桥,将德育的精神内核、智育的创新思维、体育的肢体协调、劳动教育的实践品格,融入光影流转的艺术体验中。这种“以美为媒、五育共生”的模式,让学生在沉浸式传承非遗的过程中,实现知识、能力、品格的立体成长,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成为涵养心灵、启迪智慧的生动教育资源。
——涡阳第一中学团委副书记 杨 璐
(记者 张仲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