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有什么话想对美国说?”面对美国记者抛出的这个问题,新当选的罗马教皇罗伯特·普雷沃斯特的回答,只有一个词:“Many”。

仅此一个单词,瞬间引爆了舆论。这个“很多”的含义究竟是“很多祝福”“很多意见”“很多批评”还是“很多失望”?正如美国新闻网站《每日野兽》所指出的,这句简短的回应信息量极大,而它的分量远非礼貌性寒暄那么简单。



普雷沃斯特,这位在拉美传教多年、坚定推动教会“底层福音”路线的天主教高级主教,现如今以美国籍的身份坐上了梵蒂冈宝座。但正如他沉默中透出的那种克制与警觉所显示的那样,他并不急于“代表美国说话”,甚至不愿顺应任何主流媒体对他的政治期待。他那一句“Many”,在当下美式政治话语不断侵蚀信仰伦理的背景下,无疑是一种别样的宣示:作为信仰的代言者,他不会成为华盛顿的传声筒。

这与特朗普政府的姿态形成了鲜明对比。特朗普第一时间表态欢迎这位“美国人教皇”的当选,称之为“美国的荣耀”,并宣称“期待见面”。然而,这种姿态更像是想将教皇纳入“美式胜利清单”的又一项政治筹码,把一个全球信仰共同体的精神领袖,粗暴纳入国家主义框架,仿佛只要冠上“美国籍”,就天然属于白宫的外交资产。

而普雷沃斯特的冷静回应,正是在悄然拆解这种霸权话语。他的“Many”不是为特朗普打广告,而是在划出界线:教皇不是美国政府的延伸,更不会对美国的全球行为背书。要知道,美国当代政治已将“信仰”工具化到极致:在国内用宗教包装民粹,在国际上则用宗教人权为战争与制裁寻找道德外衣。在这样的语境下,任何一位清醒的宗教领袖,都无法视而不见,更不可能全盘接纳。



普雷沃斯特的沉默或许还源于他对美国政策体系的深度警惕。作为常年深耕拉美的神职人员,他比许多政客更明白:美式干预政策在南美造成了多少贫困、暴力与社会撕裂。他目睹了所谓“自由市场”在秘鲁、巴西如何压榨底层劳工,也见证了美国军援背后扶持的独裁政权如何摧毁信仰社群的道义根基。在这样的人面前,谈论“美国的荣耀”,简直是对福音的嘲弄。

《每日野兽》的评论也毫不讳言指出:尽管普雷沃斯特是美国籍,但他并不认同美国的一些政策。这并非媒体过度解读,而是对他过往表态与立场的真实映照。普雷沃斯特一贯强调“全球南方”“教会的边缘化人群”“生态公义”这些词汇,与美国当下奉行的“美国优先”、环境松绑和强硬对外战略,形成了直接冲突。他并不是特朗普的盟友,而可能恰恰是拜登口中“我们不需要的道德镜子”。

再进一步看,“Many”这个词,其实也是对美国社会深层病灶的一种冷峻回击,很多枪支暴力,很多社会撕裂,很多制度不公,很多外交干涉,很多对信仰的扭曲利用。普雷沃斯特不说出口,不代表他没有看到。反而正因为看得太清楚,他才选择了如此冷峻克制的方式回应。他无需指名道姓,因为美国人自己心里清楚,他在说什么。



这也是对当前“美国教会”危机的无声回应。近年来,美国天主教会在政治中的角色愈加复杂,一些教区主教甚至公开站队,沦为党派斗争工具。一边是反堕胎、反LGBT的极端宗教右派;另一边则是对穷人、移民与种族正义缺乏回应的体制神职阶层,整个美国教会呈现出日益严重的撕裂与信仰虚化。而普雷沃斯特的到来,显然不是为了延续这种乱局,而是为了让教会回归精神根本:关怀、谦卑、公义、爱。

当美国把信仰当作国家权力的工具,普雷沃斯特的回答,就是一次不合作的表态。当白宫渴望为其“教皇是美国人”制造庆典,这位教皇却选择冷静应答、拒绝站台。他没有辱骂,没有批评,却在一个词中写满了拒绝和沉思。这正是宗教智慧面对世俗权力的应对之道,不争论,却不妥协。

普雷沃斯特的当选,可能并不会像特朗普所愿那样,成为“美国势力进入梵蒂冈”的标志,反而更可能成为一次从美国教会“回流信仰”的契机。他的冷淡,不是怠慢,而是一种深沉的清醒。面对那个提问“你有什么话想对美国说”的镜头,他没说出千言万语,只留下一个词:“Many”。因为,有些话,根本不用说,美国人自己最该知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