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韩国政坛又迎来一场风暴。这一次,焦点不再是总统本身,而是那位始终站在政治边缘、却早已暗中搅动权力漩涡的“第一夫人”金建希。5月13日,韩联社披露,金建希正式向首尔中央地方检察厅提交“不到案情况说明”,明确拒绝接受检方传唤调查。而她给出的理由,与其说是法律依据,不如说是一次彻头彻尾的政治宣战。5月13日,韩联社披露,金建希正式向首尔中央地方检察厅提交“不到案情况说明”,明确拒绝接受检方传唤调查。而她给出的理由,与其说是法律依据,不如说是一次彻头彻尾的政治宣战。
根据媒体报道,金建希涉案的内容不容小觑。她被指在韩国第20届总统选举期间,免费接受所谓“政治掮客”提供的民调服务,以此为交换,促使某特定候选人获得政党提名。更令人咋舌的是,这种干预行为并非一次性的偶然,而是在2022年地方议员选举、2024年国会议员选举过程中持续上演。换句话说,金建希并非被动“卷入”,而是一位活跃的操盘者。
然而,就在所有舆论都在等待“检方传唤”进入正轨的时刻,金建希突然亮出“不到案”的牌。她的律师团队声称,若强行推进调查,将引发“臆测性报道”,对总统选举造成“不利影响”。这逻辑似曾相识,“舆论干扰司法”“选情优先于法治”,仿佛一个人只要足够靠近权力中心,就可以凌驾于法律程序之上。
金建希方面还列举了前总统文在寅案件的处理方式作为“拒绝出席”的依据。她指出,文在寅在未接受当面讯问的情况下便遭到起诉;而李在明的庭审则被推迟至大选之后,这些“先例”理应适用于她本人。此话一出,等于公开向韩国检方宣告:司法不是公正天平,而是政治利益的变相工具,谁权力大,谁就能优先排队。
而检方的回应,将直接检验韩国法治体系是否还具备真正的独立性与执行力。按法律程序,嫌疑人若无正当理由连续三次拒绝到案,检方可申请拘留令,启动强制拘传程序。问题在于,这一次面对的不是普通嫌疑人,而是现任总统的妻子。检方究竟会依法行事、按章办案,还是屈从于政治压力、默许“特权豁免”?这一选择,将成为韩国司法能否摆脱政治干预的关键分水岭。
值得注意的是,外界普遍猜测,检方可能会将该案推迟至大选之后处理。原因无他,因为这是一起可能影响选情的“定时炸弹”。一旦调查展开,涉及的不只是金建希一人,而可能牵扯到整个执政党的候选人推举程序、政商网络,以及尹锡悦在党内外的权力基础。因此,所谓的“舆论影响选举”说法,不过是打着选情的幌子,为掩盖司法惰性和权力庇护服务。
然而尹锡悦本人就是出身检察体系、以“清廉反腐”形象上台的总统。他在担任首尔中央地检厅长期间,曾亲自操刀查办朴槿惠“亲信干政案”;而如今,面对自己夫人深陷权力干政漩涡,他却迟迟不发一言,仿佛失语一般。这种选择性缄默,无异于自证其“改革者”人设的崩塌。
可以预见的是,金建希案绝不会因为一次“不到案声明”而消失。相反,它正成为韩国政坛一个不容忽视的,既撕裂司法信任,又腐蚀总统威信。一旦检方妥协,韩国民众对司法独立的信念将遭受严重打击,而政治精英阶层也将再次被贴上“特权阶级”的标签。
毒瘤
最终问题不在于金建希是否到案,而在于韩国是否还愿意相信法治能超越权力。如果这起案件再度被“政治考量”拖入黑箱,那么尹锡悦政府不仅将失去道义支持,也将彻底葬送其“改革检察、打破积弊”的执政初心。
是“第一夫人”,还是“特权护盾”?金建希的选择,正一步步将韩国司法逼向十字路口。而整个国家,正在注视着这个权力核心的配偶,会否成为撕裂法治信仰的那只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