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的印巴冲突在国际舞台上可以说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中中国军造在这一冲突之中所展现出的显著优势更是成为了国际关注的焦点。
但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印度退役中将尚卡尔公开宣称“若必须开战,宁选中国而非巴基斯坦”,这一论断尽显印度军方逻辑链条的荒诞,也顿时就在国际舆论场掀起轩然大波。
将军“高论”:解放军竟不堪一击?
近日,印度陆军退役中将尚卡尔在一档网络节目中抛出惊人之语:“若必须选择对手,印度更愿与中国作战而非巴基斯坦”,此言一出,立刻在全球舆论场掀起波澜。
这位前军方高层将巴基斯坦的战斗力捧至“超越中国”的高度,甚至断言“中国人不懂如何使用先进装备”,而这番言论既折射出印度对区域军事态势的微妙认知,也暴露了南亚地缘博弈中深藏的矛盾逻辑。
尚卡尔强调巴基斯坦军队"更擅长战斗",这一判断与印巴七十余年冲突史形成的军事生态密切相关,克什米尔地区的低烈度对峙、跨境恐怖袭击反击战等常态化冲突,使巴基斯坦军队积累了独特的"不对称战争经验"。
其空军在2024年印巴空战中以歼-10CE击落印度"阵风"战机的实战案例,印证了巴军能将中国制式装备与本土战术体系深度融合。
这种经验优势在有限战争中尤为关键——正如军事学者马丁·范克里维尔德所言:"小规模冲突的胜负往往取决于战术弹性而非装备代差。”
荒谬言论背后的现实
尚卡尔的核心论点建立在两个假设之上:其一,巴基斯坦军队的实战经验与战术素养远超中国,其二,解放军对现代化装备的驾驭能力存在缺陷,然而这两点却是均值得商榷的存在。
在近期印巴空战中,巴基斯坦空军凭借中国制造的歼-10CE战机成功击落印度阵风战斗机,这一战绩被尚卡尔视为巴军“善战”的证明,但需注意歼-10CE的卓越表现实则是中巴军事合作的结晶。
巴基斯坦飞行员常年与中国空军进行联合训练,其战术体系深度融合了中式作战理念,换句话说,巴军的“灵活”恰恰源于对“中国式战争思维”的深度吸收。
可在尚卡尔的口中,巴基斯坦的“善战”与所谓的经验,却成为了他们落败的主要因素,尚卡尔一方面承认巴基斯坦“更熟悉中式武器实战操作”,却又断言“中国自身缺乏实战经验”。
这一论断忽视了中国装备体系化优势的客观表现:巴军歼-10CE战机在空战中以零战损击落印度“阵风”等6架战机,直接验证了中国技术的可靠性。
而但这一战绩的深层逻辑,恰是中国为其构建的ZDK-03预警机+PL-15E导弹的超视距打击链。
反观印度空军,尽管拥有36架“阵风”与270架苏-30MKI,却因预警机指挥系统碎片化(以色列“费尔康”与中国ZDK-03并存)、国产“阿斯特拉”导弹屡次试射失败,始终未能形成真正的体系作战能力。
同时尚卡尔还将解放军视为“装备金饭碗的门外汉”的,而这一判断显然滞后于现实,也忽略了巴基斯坦其背后由中国提供的完整作战体系支撑。
尚卡尔将解放军视为"装备优势与实战能力不匹配"的对象,实则忽视了中国军事现代化的本质特征。
2023年西部战区公开的"高原联合作战体系"演练显示,解放军已构建起涵盖空天信息、电子对抗、远程打击的立体作战网络,歼-20隐形战机与轰-6K战略轰炸机的组合足以对印度全境构成威慑。
更关键的是,中国军事体系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体系韧性",青藏铁路的物资投送能力、北斗卫星的区域信息垄断、国产武器的全产业链自主化,这些基础设施层面的优势构成了印度难以撼动的战略壁垒。
2024年解放军在高原地区的基建与后勤升级,更使其战场投送能力远超1962年水平,若真爆发冲突,印度将直面的是一个能实现“体系破局”的对手,而非单打独斗的武器陈列馆。
军事自卑与战略误判
尚卡尔的“宁选中国”论,本质上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印度军方长期困于“买装备-战败-甩锅”的恶性循环。
印度自身的结构性弱点恰恰成为尚卡尔逻辑的阿喀琉斯之踵,其陆军储备仅能支撑10天高强度作战的后勤现实,暴露了"买买买"军备策略的致命缺陷。
当战争进入消耗阶段,依赖进口装备的印度军队将面临弹药枯竭与维修瘫痪的双重危机。
2019年印巴空战失利后,印度斥资引进阵风战机,却在近期冲突中再度暴露后勤混乱与飞行员训练不足的问题。
为转移国内对军事失效的批评,将败因归咎于“巴基斯坦的超常战力”,反而将中国塑造为“可控的对手”,直接暴露出了对方对当前战局的一种战略误判。
中印边境摩擦多限于低烈度对峙,这种战略克制也因此使得印度对此进行臆测的认为解放军“不会真打”,却忽略了中国在台海、南海展现的战略决心,这是印度方面对中印冲突模式的误读。
与此同时,印度战略层对中巴合作的技术转移存在系统性误判,巴基斯坦空军驾驭歼-10CE的能力,本质源于中国军事援助"授人以渔"的模式,而这种技术本土化进程,恰恰是印度单纯依赖西方装备所无法复制的。
印度过度聚焦单件武器性能(如阵风 vs 枭龙),却无视解放军已实现“1/3预算构建等效威慑”的体系整合能力,这是印度对双方体系战力的一种忽视与自我欺骗。
以及在1962年印度就因低估中国而惨败的阴影,但是并未转化为对解放军现代化进程的清醒认知,这是印度对历史的一种遗忘,是一种精神胜利法占据高地的重要表现。
现在尚卡尔将中国描绘为“易于拿捏的对手”,却无视中巴全天候战略合作的现实。
2024年中巴签署的《军事技术共享补充协议》已使巴基斯坦获得歼-31隐形战机生产线,其海军054AP护卫舰搭载的鹰击-12导弹,更可直接覆盖印度东海岸。
这种深度捆绑,使得任何针对巴基斯坦的军事行动,都将自动触发中国体系的响应机制。
反观印度,虽与美俄法构建“四方采购联盟”,却因俄乌冲突陷入西方装备断供、俄制零件涨价的窘境,2025年3月,印度国防部被迫将“阵风”战机维护费用提高37%,这一成本危机,正悄然瓦解其“军事强国”幻象。
结语
当印度将"宁愿选中国"的论调视为心理安慰时,实则正在重复尼赫鲁时代的战略傲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