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美“休战”震动全球:日本嗅到机会

5月12日,中美发布《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宣布美方取消91%对华加征关税,中方同步取消同等比例反制措施,并建立定期磋商机制。这一成果被外界视为中国以实力逼退美国单边霸凌的象征性胜利——美国在关税战中率先“体面认输”,全球经济为之松一口气。



然而,这场“休战”的余波远超预期。日本首相石破茂紧随其后,公开向美国喊话:“日本要求零关税,绝不妥协!”他甚至撂下狠话:即便7月谈判大限来临,日本也不会为达成协议牺牲国家利益。一向对美“温顺”的日本突然强硬,背后逻辑直指中美博弈的连锁反应——既然中国能逼美国让步,日本为何不能?

二、日本“挺直腰杆”的底气:美国的软肋已被看穿

石破茂的强硬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基于三重战略判断:

中美协议暴露美国底线:美国对华关税从最高145%砍至10%,看似保留“面子”,实则暴露了其难以承受贸易战长期化的经济软肋。美国2024年对华加征关税带来800亿美元财政收入,但高关税推升通胀、打击消费,迫使特朗普政府妥协。日本看准这一点,认定“美国扛不住持久战”。

美英协议留下“话柄”:美国与英国达成的贸易协议中,虽保留10%“最低基准关税”,但石破茂直言这是“不可接受的模式”。日本要求完全废除汽车关税(当前税率达25%+10%基准税+24%对等税),并援引中国案例施压:“中国能让美国退让,日本同样可以”。



国内政治压力倒逼:美国对日汽车关税已导致日本GDP预期下调0.59%,若持续加码,日本车企可能削减在美投资,冲击就业市场。石破茂抓住美国中期选举前的政治敏感期,以“牺牲农业换汽车”的国内舆论压力为筹码,逼迫特朗普让步。

三、日本的算盘:能复制中国的“胜利”吗?

尽管日本摆出“寸步不让”的姿态,但其博弈空间远小于中国:

- 经济筹码悬殊:中国对美出口依赖度已降至14.7%,且手握稀土、内需市场等反制王牌;日本对美汽车出口占比超30%,若谈判破裂,经济将遭重创。

- 美国“区别对待”意图明显:美国对华保留10%关税,实则为全球输美商品设立“系统性税负框架”,旨在将关税工具永久化。而对日本,美国更倾向于将其纳入“盟友供应链重组”计划,通过关税施压迫使日本在芯片、农业等领域让步。



- 国内利益集团掣肘:石破茂虽声称“不牺牲农业”,但美方要求日本扩大进口美国农产品,日本农民团体已放话“敢动大米配额就让政府垮台”。这种内部矛盾可能削弱日本的谈判一致性。

四、全球格局重构:一场“多米诺骨牌”效应

中美协议的真正意义,在于撕开了美国“关税大棒”神话的口子。日本、欧盟、东盟等经济体纷纷意识到:美国的单边主义并非无懈可击,团结抵抗才能争取利益最大化。

- 示范效应扩散:若日本成功争取到零关税,欧盟可能跟进要求豁免钢铝税,发展中国家也将拒绝接受美国“最低基准关税”框架,多边贸易体系或迎来新一轮觉醒。

- 美国战略困境加剧:特朗普既要安抚国内通胀压力,又需维持“对华强硬”人设,还要应对盟友的集体反制。这种“三线作战”将加速美国霸权透支,逼迫其重回谈判桌。



五、结语:博弈远未结束,但世界已不再沉默

石破茂的“零关税”诉求,本质上是一场“以小博大”的心理战——日本试图借中美博弈的东风,撬动美国贸易霸权的裂缝。尽管胜负难料,但这股“中国行,我也行”的浪潮,已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单极霸权终结,多极制衡崛起。

对美国而言,真正的挑战或许不是中国的反制,而是全世界逐渐觉醒的“不服”。当每个国家都学会用实力说话时,白宫的“关税大棒”,终将成为历史尘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