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光镇坚持不懈做大乌龙茶规模、提升茶品质,不遗余力做强乌龙茶品牌、弘扬茶文化,带领边陲山村群众迈向幸福新生活。
做好引种试种,推动优质茶树扎根高山
据史料记载,明光茶叶种植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因商贾往来频繁以及戍边将士的引种,茶树得以在明光生根发芽。明光镇海拔在1900米至2300米之间,气候湿润、昼夜温差大,茶叶生长期长,茶多酚、氨基酸等内含物质积累丰富,为乌龙茶的优质生长创造了几近完美的生态环境。“高山云雾出好茶”的自然馈赠,使得明光乌龙茶的品质独树一帜。
明光镇自治村监委会主任麻文旺介绍,“村里最早是由党支部书记余华亮带头种乌龙茶,随后村‘两委’成员及部分党员相继加入。”2015年,腾冲市从福建、台湾等地引进乌龙茶,开始在自治村高山上试种,经过成效见证和时间更迭,自治村实现了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再至“一村人”的转变。“当初群众说种乌龙茶是‘瞎折腾’,现在全村90%的人靠它吃饭。”余华亮指着层层叠叠的茶园感慨道。
做好产业发展,推动优质茶叶做大规模
自治村党支部书记余华亮回忆:“2015年,我们刚开始种植乌龙茶时面积只有600余亩。”历经十年的不懈坚持,乌龙茶种植面积已达10000余亩,成为自治村的支柱产业。从最初村民观望质疑的“绿叶子”,摇身变为家喻户晓的“金叶子”。自治村“千亩花海、万亩茶园”的美丽画卷正缓缓展开。
经过近十年的精耕细作,明光乌龙茶产业已初步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订单”的现代化产业链模式,并成立了“自治乌龙茶、麻栎绿态、沙河老雾山”三个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推动绿色生态种植的广泛普及。同时,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和自动化系统的引入,结合持续不断的农技培训,为茶叶生产注入了新动能。高山“土地资源”向“产业资源”的转型升级正在加速推进。
“我家虽仅种了15亩茶,面积不算大,但每年也有四、五万元的收入,以前年轻人总往外跑,现在守着茶园也能挣钱!”自治村喂猪坝村民刘青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以前我们傈僳族人常被调侃‘靠山吃山’,现今,我们真正做到了‘靠山吃山,富山富人’。”据统计,自治村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自2015年至今已翻倍,茶叶收入也成为众多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随着茶产业的不断发展,村民们的钱包鼓了,日子好了,沿边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守边固边的意识也更加自觉。
做好品牌建设,推动从茶园到市场全链发展
明光镇以“茶园兴、边民福”为目标,大力推动“绿色生态万亩茶园”建设,与企业签订收购合同,构建产销无缝对接合作机制,制定高标准茶叶生产规范,确保每片茶叶都保留独特的山野风味与高品质。同时,通过针对茶叶各种植流程进行专项技术推广培训,组建了一支经验丰富的茶叶生产党员辅导队伍,对茶叶种植进行指导、监督和跟进,进一步保证茶叶品质的稳定性与提升。
明光镇将省级边疆团建长廊示范带明光镇建设点设在自治喂猪坝茶山,把茶山河古道与青年文化步行道相融合,进一步优化、整治村庄环境,推动民宿建设,推动明光乌龙茶主产地“野奢天堂”乡村振兴示范点打造工作,因地制宜实施套种魔芋、中药材、养殖绵羊、土鸡等立体农业模式,推动“茶区变景区、采摘变体验”,让游客在茶香四溢的同时享受田园牧歌的惬意,努力走出一条“茶旅融合”的边民致富路,护住青山,又赚回金山。
为深耕“雨后烹茗千家醉,风过腾北带茶香”的茶蕴,明光镇坚定实施“品牌战略”,组织全镇茶企积极参加各类茶博会、招商会和博览会,通过全国主流媒体及网络社交平台,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品牌推广,扩大茶叶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如今,自治乌龙茶正凭借其独特的风味和出众的品质,赢得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青睐,逐步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让“明光茶香”飘向更远的地方。
图文来源:张闫 杨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