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医院的发展,之所以能够引起高度重视,是因为公众对于高质量医疗资源的渴求。



日前,有市民咨询,近期北大名医入住城阳人民医院,是否暂时行为,以及城阳人民医院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关系。

对此,官方回应:经城阳区卫生健康局落实,为加快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将依托北大医疗集团,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和城阳区人民医院共建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实行双院区运营。

此举不仅将是青岛北部地区医疗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也将为城阳及北部地区的市民,带来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

医疗资源扩量、提质、均衡是城市永续发展绕不开的重要议题。

在青岛,优质医疗资源多集中在主城区,北部地区的医疗资源相对薄弱,难以满足当地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

日前,有热心市民咨询城阳人民医院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关系:城阳人民医院并非三甲医院,且个别科室医生业务水平有所欠缺,致使许多患者需转至青医、市立、齐鲁等医院就医,这给患者看病带来极大不便。

近期有北大名医入驻城阳,这对民众来说是个好消息。除了城阳人民医院的名称并未改变外,城阳人民医院和北大人民医院青岛医院两方的具体协作分工,也备受瞩目。



对此,城阳区卫生健康局表示,为加快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推动医疗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经青岛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和青岛市城阳区人民政府研究决定,依托北大医疗集团,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和城阳区人民医院共建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实行双院区运营。

值得一提的是,官方回复中提到了将遵循“统一管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步发展”的核心原则。

这意味着两个院区将在管理上实现统一,由专业的管理团队进行统筹规划和协调,确保医疗服务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在资源共享方面,无论是医疗设备、药品,还是人才资源,都将在两个院区之间进行合理调配,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同时,优势互补是双院区运营的一大亮点。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作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拥有雄厚的医疗技术实力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一些疑难病症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而城阳区人民医院则在当地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完善的基层医疗服务网络,对本地患者的需求和特点更为了解。

通过共建区域医疗中心,双方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技术与资源的有机结合,提升整体医疗服务能力。

事实上,早在3月21日,城阳人民医院官微在《加快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丨北大名医来城阳,共筑医疗新高地”》一文中提到:北大人民医院青岛医院东西两区医疗资源共享,按下快车键。



自4月起,北京大学医学专家团队分批常态化入驻,通过日常诊疗、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等多维度合作,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组团式”全面进驻城阳人民医院,双方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医疗技术等方面深度合作,保障诊疗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对于青岛北部市民百姓来说,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国家级医疗服务,减少了就医的时间和成本,就医也更加方便快捷。

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是我国推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惠及民生的重要一步。

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下发《关于印发第四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方案要点的通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项目入选全国第四批、全省首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清单。



据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二期项目正加快建设,计划于2025年12月底竣工。待建成后,将打造成为一所集医疗、保健、科研和教学于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此番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和城阳区人民医院共建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对区域而言无疑是关键利好。

但不可忽视的是,国家级医院与地方医院在服务质量与标准化建设方面存在或多或少差异,在共建初期需要统一临床路径、质控标准,避免因技术或流程差异导致服务质量参差,在诊疗规范、技术应用等方面出现衔接不畅,影响医疗服务连续性和一致性等问题。

此外,北京大学医学专家团队常态化入驻可能会对城阳区人民医院的原有人才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也将导致部分人才依赖外部专家,自身发展动力不足。

因此,要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技术优势通过系统化培训(如手术示范、病例研讨)真正转化为城阳区人民医院的本土能力,而非长期依赖专家“输血”。

综上,双院区运营模式的核心在于实现“1+1>2”的协同效应,而这也需要双方在管理、资源、技术、政策等多维度精细设计,平衡短期成效与长期可持续性,真正推动医疗资源均衡普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