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砖黛瓦

镌刻着千年文明密码

市井巷陌

洋溢着人间温情絮语

山河为卷,岁月作笔

让我们穿越时空经纬

“以城相见”

遇见榆林

在无定河与黄河的臂弯里,

榆林,这座曾以"三拓榆阳"

闻名九边的塞上重镇,

将古时的边塞诗篇与现代的工业交响曲

编织成独特的塞上新韵。

千年文明层累如红石峡的丹霞岩层,

边塞烽烟、商路传奇与工业史诗

交融成一部立体而丰富的画卷。


塞上明珠:凝固的时光印记

统万城遗址如一枚白玉印章

镶嵌在毛乌素沙地上,

1600年前夯筑的城墙

至今泛着冷光。

当年工匠们以蒸土夯筑,糯米汁为胶,

筑就这座“坚可砺刀斧”的白色城池。

残垣断壁间,月光倾泻如霜,

仿佛仍能听见驼铃叮当。


统万城遗址位于榆林靖边

站在镇北台巍峨的墩台之上凭栏怀古,

似乎仍依稀可见当年驼队的蜿蜒剪影。

镇北台有着“万里长城第一台”之名,‍

砖石缝隙间,

似乎藏着戍边将士的家书、商贾往来的契券,

或是一粒粒散落的茶砖碎末……

皆是商路繁华的无声见证。



镇北台是榆林的地标之一

榆溪河水潺潺流过,‍

红石峡朱砂般的岩壁

承接了数百年文人墨客的豪情。

两岸峭壁如削,

数十处摩崖题刻

在夕阳下流淌着鎏金般的光泽,

每一道凿痕都是边塞风云的凝固。



榆林红石峡

榆林,始建于春秋战国,兴于明清。

当晨曦的第一缕阳光洒在文昌阁的飞檐上,

铁马风铃轻轻摇曳,

奏响了一曲跨越数百年的晨曲。

榆林老街,这条悠悠的明清古街,

像一条时光织就的锦绣,

将九边重镇的辉煌与沧桑细细编织。


烟火气十足的榆林老街

"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

这是榆林老街曾经的盛景。

明代榆林卫的设立,

让这条老街开始书写它的传奇。

六座骑街楼阁——

文昌阁、万佛楼、星明楼、钟楼、凯歌楼和鼓楼,

如六颗璀璨的明珠串联起这条历史长廊。

漫步其间,脚下的青石板

已被岁月打磨得温润如玉。


榆林老街见证着榆林的历史

夜幕降临时,老街换上了另一副容颜。

红灯笼在晚风中轻轻摇曳,

将斑驳的砖墙染上一层温暖的色彩。

非遗工坊里,剪纸艺人的剪刀在纸上飞舞;

陕北说书人的三弦声在街角响起,

讲述着红石峡的传奇故事。

老街,是榆林这座城市的一个符号。

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

它将九边重镇的辉煌、

商旅驼队的传奇、

边塞文化的精髓,

都珍藏在它的青砖黛瓦之间。


古老与现代交织的榆林

大地长歌:黑金与绿意的交响

陕北地区和河套地区,

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交界处,

榆林如同一幅展开的地理长卷。

毛乌素沙地在西北部铺展出金色的波涛,

麻黄梁的丹霞地貌在东南方绽放出赤色的火焰,

而榆溪河则如一条碧绿的丝带,

将这片土地上的苍凉与丰饶连接在一起。



榆林麻黄梁黄土地质公园

这里是风与沙的角力场,

是水与土的共生带,

更是人类文明与大自然交织的地理史诗。

这也是一片被大地慷慨馈赠的富饶之地,

黑金涌动,煤海翻腾,

煤、气、油、盐资源富集一地,

国内外罕见。


陕煤曹家滩矿业有限公司10米超大采高智能综采工作面‍

亿万年前的光热被封印在岩层之下,

化作榆林丰富的能源蕴藏。

这片土地 曾书写过辉煌的能源史诗,

煤化工装置如钢铁森林般生长,

把黑色原煤转化成丰富多样的化工产品。

而今,能源之城正向“绿”向“新”而行,

煤矿智能化生产运行,

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

上下游产业“协同作战”,

让生产更环保、更高效。


国能榆林化工有限公司乙二醇装置‍

黄沙退却处,樟子松林涌起苍翠,

土豆田垄间,绿意与丰收相拥。

昔日黄沙漫漫的毛乌素沙地,

如今很多地方已是绿意盎然。

小纪汗镇的10万亩樟子松林海,

每逢风过,松涛如远古驼铃回响;

小壕兔乡大壕兔村巨大的“光伏海洋”,

在阳光下浮动耀眼蓝波……

麻黄梁黄土地质公园里,

丹霞赤壁与白色风车构成超现实画卷——

以科技为笔,重绘大地画卷。


陕西大地种业(集团)有限公司第二农场种植的土豆迎来丰收 ‍


榆林市榆阳区小纪汗镇10万亩樟子松基地


陕西华电新能源发电有限公司小壕兔光伏电站


麻黄梁黄土地质公园丹霞赤壁与白色风车同框

榆林,

不仅蕴含着丰富的煤、油、气等矿产资源,

也拥有着得天独厚的风能、光能等自然资源。

地下蕴藏的黑色矿藏,

与地上璀璨的绿电星河在此交汇,

榆林把新能源

作为能源城市转型和培育新支柱产业的关键,

科技创新,智慧赋能,‍

能源之城华丽蝶变。

文化传承:古韵新声的交响

“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弯哎……”

在榆林,有一座“听得见的博物馆”,

这就是陕北民歌博物馆,

生性豪爽的陕北人,

用陕北民歌唱出了黄土高原的绵延起伏,

唱出了九曲黄河的奔流滋养,

唱出了顶天立地的大气磅礴。



榆林陕北民歌博物馆是一座“听得见的博物馆”

走进博物馆,

一曲曲高亢悠扬的歌声

在四面八方此起彼伏。

和普通博物馆不同,

游客们每到一处展区,

就能听到相关非遗传承人的

亲身实地演唱。


非遗传承人在榆林陕北民歌博物馆为游客演唱

“小河水从我家门前过,

对面树上住着喜鹊窝……”

在榆林“非遗”进校园的活动现场,

小姑娘有板有眼地演唱着民歌《陕北姑娘》。

在榆林的大街小巷、公园广场,

时常可见非遗文化表演。

春节期间的“陕北榆林过大年”活动,

也成为榆林鲜活的文化名片。


在榆林举行的2025全国秧歌展演横山老腰鼓表演


榆林小学生在“非遗”进校园活动中感受非遗魅力

在位于榆林老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里,

有很多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室。

剪纸艺人用剪刀展现着塞上明珠的传奇历史,

雕刻艺人用石头讲述着陕北文化……

非遗文化在烟火中传承,

传统与现代于此交融,

古韵与新声交织,

谱成一曲属于黄土高原的动人乐章。


非遗传承人在榆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创作

榆林,

这座承载着千年边塞风云

与现代工业荣光的城市,

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黄土高原之上。

从统万城的苍凉遗迹到镇北台的巍峨雄姿,

从红石峡的摩崖石刻到麻黄梁的丹霞奇观,

历史的厚重与自然的壮美在这里交织。

而今,

榆林更是 书写着“绿色未来”的转型篇章。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传统与现代、自然与科技、历史与未来,

正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融合共生,

谱写着一曲属于榆林的壮丽史诗。

撰文|王剑‍‍

海报设计 | 赵蕾

海报摄影 | 严磊‍‍‍‍

图片 | 邱活 严磊 王哲 陈柏全 朱军强 延杨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