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青海频道
人民网记者 张莉萍
在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政课正在开展。
东关大街小学教育集团的原创歌曲《青海谣·同心圆》,在悠扬旋律中感受高原儿女的赤子丹心;八一路小学的孩子们用质朴的语言,讲述《小生活里的大幸福》;《青海我的家》,动听的歌声勾勒出河湟大地的千年文脉与时代新篇;东方小学学生宣讲《中国发展新征程 青海增添新动力》,传递新时代青海高质量发展的铿锵足音;以“我家三代青海人”为主题的即兴访谈,引发观众共鸣……
活动现场,西宁市东方小学的学生正在进行表演。人民网记者 张莉萍摄
另一边,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作品也吸引众多市民驻足观看。200余幅学生美术作品,涵盖国画、版画、数字艺术等形式,主题雕塑与手绘漫画相结合、3D打印模型与水彩长卷相结合,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生动感人的中国故事。
西宁市博文学校的作品展示。人民网记者 张莉萍摄
这堂以“讲好中国故事·传递青海声音”为主题的活动吸引了全区6千余名师生、家长参与,通过家校社协同,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
此前,孩子们用一个月的时间为这堂课做了准备。从内容的选定到节目的排演,从细节的打磨到主题的拔高,每一位参与其中的学生对思政课有了深刻认识。
马悦(右一)正在宣讲。李雪摄
来自西宁市博文学校六年级1班的学生马悦感受颇深,“为了能讲好故事,我一头扎进资料的海洋,从青海古老的历史传说,到现代的发展成就;从广袤草原上的民俗风情,到繁华城市里的创新脉动,每一个发现都像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对家乡认知的新大门。在准备讲述内容的过程中,创作稿件、打磨语言、设计展示形式,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但当我站在舞台上,看到台下观众专注的眼神,讲述中听到他们因青海美景而发出的惊叹,因感人故事而产生的共鸣,一种强烈的成就感油然而生。这不仅仅是我个人的展示,更是青海声音、中国故事的传递。”
活动现场。人民网记者 张莉萍摄
用歌声传递信仰,以故事诠释担当,借丹青描绘愿景,学生们在艺术的交融中感受青海力量,在精神的共鸣中凝聚家国情怀!
“我们的这堂思政课以活动为载体,全程都以孩子们为主角,从以往的老师讲孩子们听转变为让孩子们站在舞台上,传递自己听到的青海声音,讲述自己理解的中国故事。”城东区教学研究室小学思政课教研员周慧敏表示,我们通过一系列活动的举办,让学生深刻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根基,了解青海在民族团结进步、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生动实践,引导学生从小争做讲好中国故事的讲述者、青海故事的传播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智慧和力量。
西宁市博远学校的作品展示。人民网记者 张莉萍摄
细心的带队老师发现了孩子们的变化。“活动结束后,我发现我们的学生开始向家长和其他同学讲述青海故事,在复述中加入了自己的理解与感受,这种讲述行为本身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西宁市博文学校老师李辰辰说道。
故事是文明的基因,是认同的纽带,是心灵的桥梁。当一个个青海故事触动学生心弦时,当小小听众为高原上的事迹热泪盈眶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已经在这些情感的共振中悄然铸牢。李辰辰表示,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不仅讲述和传播了青海声音,更触摸到了中国的脉搏——那是五十六个民族共同跳动的心声,是五千年文明绵延不断的回响。
活动现场,学生正在进行主题创作。人民网记者 张莉萍摄
每一个学生都是家乡故事的讲述者,都是中国声音的传递者。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故事,值得被更多人听到;我们民族的精神,需要由更多学生来弘扬。
学生与家长共同参观西宁市中庄小学的作品展示。人民网记者 张莉萍摄
“未来,我愿继续带着这份热忱,深入挖掘家乡的宝藏,讲出更多精彩的故事,让青海声音传得更远,让中国故事更加动人。”马悦的言语间满是激动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