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年,距离胃间质瘤手术仅过去半年,医生便建议赵女士进行二次手术。然而,生活的重击却如巨石般压得她喘不过气来——丈夫的离世,让她沉浸在无尽的悲痛之中,而经济上的窘迫,更是让她无力承担二次手术的费用。手术,这个本应带来希望的选项,在她眼中却成了遥不可及的奢望。绝望如同黑暗的潮水,将她彻底淹没,未来的道路似乎只剩下一片死寂。

  时间回溯到 2009 年 8 月,赵女士的身体亮起了“红灯”。腰酸背痛、胃口差、浑身乏力、便血等症状接踵而至,她怀着忐忑的心情前往医院检查,最终被确诊为“胃间质瘤”。9 月 30 日,她在郑大一附院接受了手术,术后病理显示胃切端及网膜未见癌累及,这让她和家人一度看到了曙光。但胃间质瘤的特性却如同一颗定时炸弹,它对放化疗不敏感,手术虽能切除病灶,却极易复发,患者往往需要长期服用昂贵的靶向药“格列卫”。就像电影《我不是药神》原型陆勇所经历的那样,这种药的费用对于普通家庭而言,无疑是一座难以翻越的大山。



  2010 年 4 月 7 日,命运似乎又和她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PET - CT 检查报告显示,胃间质瘤术后,胃体近胃窦部胃壁局部增厚,代谢活跃,考虑恶性病变(复发?)。医生再次建议手术,可赵女士却陷入了深深的绝望,对手术不抱任何期望,未来的希望仿佛被彻底掐灭。

  然而,命运的齿轮在不经意间开始转动。2010 年 4 月 9 日,“希福中医第三届百位抗癌明星康复经验交流大会”盛大举行,袁希福老中医不仅邀请了北京、上海等多省市的专家齐聚一堂,还举办了大型义诊活动,免费赠药。赵女士听闻这个消息后,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了现场。那时的她,食欲差、乏力、胸痛、腰部不适,脉沉细,舌质淡。袁希福院长鉴于当时接触的胃间质瘤患者较少,决定先为她开 10 付药,观察效果。

  奇迹,往往就在不经意间发生。10 付药下肚,赵女士惊喜地发现,自己的食欲逐渐好转,身体也不再像之前那样乏力,胸痛也明显减轻。这小小的改变,如同黑暗中的一丝曙光,让她重新燃起了希望。于是,她毅然决定继续服用中药。6 月 7 日,赵女士到省军区医院复诊,检查结果让她喜出望外:胃壁结构层次清晰,没有淋巴结肿大,也没有腹水。



  2010 年 8 月 16 日,赵女士感觉自己已恢复如常人,她怀着感恩之心,带着一面锦旗来到袁希福院长面前,表达自己深深的谢意。此后,复查结果一次次传来好消息:2011 年 1 月 18 日,胃壁不厚,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2014 年 4 月 12 日,赵女士参加“希福中医第四届百位抗癌明星康复经验交流大会”时感慨地说:“要不是中药吃着,早不行了!”

  时光流转,2023 年 9 月 25 日,一位食道癌患者家属来到希福医院。袁希福院长在病历上看到了熟悉的名字,一问才知是赵女士的侄女。原来,赵女士如今跟着孩子在东北生活,身体状况良好,只是偶尔会有烧心的后遗症。袁希福院长了解情况后,特意为她开了一个食疗方。中药,不仅让赵女士重获新生,更在她身边人的心中种下了希望的种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