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老城南纵横交错的街巷中,一场“绿色蜕变”正在发生。作为江苏首批城市更新试点项目,小松涛巷完成了首个低碳建筑的更新与修缮。这片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的历史街区通过“微更新、轻改造”的创新模式,在保留原住民生活烟火气的同时,成功激活街巷空间的文化价值,为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提供了新案例。



小松涛巷南起淮海路,北至游府西街,长度不足百米。在这条狭窄的巷子里,既有居民楼,也有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老式瓦房、独栋别墅。据建设单位南京历保集团工作人员介绍,小松涛巷采用“留改拆”的更新模式,拆除部分房屋,还原巷道肌理,对保留的历史建筑进行修缮,并在地块北侧建设两幢多层住宅楼。“目前项目已完成了15号楼的更新与修缮,27号建筑也将启动更新,地块北侧将建设两栋多层住宅用于居民回迁,预计下半年小松涛巷地块可全面启动更新。”

漫步于修缮后的小松涛巷,青砖灰瓦的明清民居与民国建筑错落有致,巷口的老梧桐树荫下,居民们围坐在新设的休憩廊架下闲话家常。“15号原先是一个两进院落,164平方米的空间里居住了至少8户人家,没有单独的卫生间和厨房,屋内的椽子有不少已腐烂。”南京历保集团项目负责人介绍,改造过程中,施工人员尽量保留原有砖墙、木梁柱和檩条,拆除下来的砖瓦也实现在地循环利用,让老建筑和旧砖瓦在更新后得以延续生命。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鲍莉表示,小松涛巷15号和周围建筑之间存在互相咬合的关系,既形成水平方向的街巷,又形成南北垂直方向的曲折通道,建筑构造非常有趣。小松涛巷15号代表了那个年代城市建设和生活居住的一种典范,因此对它的更新改造最好能够尽量恢复原貌,保留完整的组团结构,同时提升空间本身的品质。



让绿色低碳融入市井烟火,是小松涛巷探索现代化的关键之举。项目团队通过打通东西通风廊道和系统设计,满足居民室内自然通风需求,可实现建筑的“冬暖夏凉”;尽可能保留高大树木,同时借助不同标高屋顶形成的高差,在紧凑的城市中心街区打造立体化、多层级的公共空间绿地,满足邻里交流需要。

“控碳的源头是整体空间的组织。原本这里都是密密麻麻的老民居,路走不通,通风采光也不好。所以,我们将按传统样貌重新梳理街巷格局,既能展现历史风貌,也让街巷都能完全走通,这样采光通风都会更好,从源头上就能减碳。”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设计团队负责人说。

面对极端的小面积住宅,项目引入高效空间概念,通过将层高提升80厘米,可使生活空间增加60%。更新之后的小松涛巷,部分住宅层高将做到3.6米,这样的挑高设计使得房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居住区通过优化设计实现两室一厅一厨一卫的空间布局,满足市民居住需求。

绿色低碳还体现在屋顶,记者看到面南瓦片与其他瓦片略有不同,颜色更深。工作人员介绍,这是光伏瓦,通过光伏发电和储能设施,可以为建筑提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的一角,通过钢架设置了一个开放式小阁楼,上下空间皆可使用,丰富了空间构造。未来,这处白色房屋将作为街区的网红打卡点,引入体验内容。同时,房屋也将成为历史保护与现代绿色技术融合的典型。

江南时报记者 张姣姣 通讯员 宁建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