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的千年喟叹,道尽了中国人对安居的渴望。

但在房地产预售制大行其道的今天,这句诗却成了无数购房者的心病——期房烂尾、质量缩水、资金挪用,这些问题像一把把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不过好消息来了,5月13日,河南信阳传来一个重磅消息:新出让土地开发的商品房,一律实行现房销售!

这一记政策重拳,堪称房地产市场的“刮骨疗毒”,也让无数购房者看到了曙光。



政策背后的“刮骨疗毒”

信阳这次政策调整,可不是心血来潮。

近年来,信阳房地产市场暗流涌动,延期交付、楼盘烂尾的消息时有耳闻。

2019年的一次问题楼盘化解会议上,当地领导就直言:“对恶意抽逃资金的开发商,要采取强制手段!”

可见,预售制带来的风险早已让地方政府如坐针毡。

政策核心就四个字:现房销售。



新出让土地的项目,必须等房子盖好了才能卖。这招“釜底抽薪”,直接切断了开发商“空手套白狼”的资金链游戏。

以前,开发商拿地后只要盖到25%进度就能卖房回款,现在得盖到封顶甚至现房才能卖,资金压力陡增。

有人可能会问:这不是断了开发商的活路吗?其

实不然,这恰恰是在倒逼行业洗牌。

那些靠高杠杆、快周转的房企,这次恐怕要“裸泳”了;而真正有实力、重品质的房企,反而能脱颖而出。

历史镜鉴:预售制的“前世今生”

要理解现房销售的意义,还得从房地产预售制的历史说起。

中国的预售制始于1994年,本意是为了加快住房建设、解决住房短缺问题。

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个制度逐渐变了味。

开发商利用预售资金滚动开发,甚至挪用资金去搞多元化投资,结果导致大量烂尾楼出现。

古代虽然没有预售制,但对房产交易的限制却不少。

比如宋朝规定,卖房必须先问亲戚邻居要不要,他们不要才能卖给别人。

这种“优先购买权”看似限制了交易自由,实则是为了防止土地兼并、保障民生。

反观现在的预售制,表面上给了开发商更多自由,却让购房者承担了巨大风险。信阳这次政策调整,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回归“保障民生”的初心。



现房销售的“蝴蝶效应”

现房销售带来的影响,远比表面看起来深远。

对购房者来说,现房就是最大的保障。不用再对着沙盘模型脑补未来,也不用再担心开发商跑路,实实在在的房子摆在那里,质量、配套一目了然。

这就像古人买田宅,讲究“求田问舍”,亲眼看过、亲手摸过才能放心。

对房企而言,现房销售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资金回笼周期拉长了,那些依赖预售资金的中小房企可能会被淘汰,但留下来的房企会更注重品质。

就像南宁的平稳基金,通过市场化手段盘活烂尾楼,不仅解决了交付问题,还提升了项目品质。长远来看,现房销售会推动整个行业向“产品力”竞争转型。

对地方政府来说,现房销售有助于防范金融风险。

以前预售资金监管不严,开发商挪用资金的情况屡见不鲜。

现在信阳规定,预售资金必须存入监管账户,专款专用。这就像给资金加上了“紧箍咒”,避免了资金链断裂引发的系统性风险。



现房销售的“中国式智慧”

信阳的政策调整,其实蕴含着深刻的中国式智慧。

一方面,它延续了“稳中求进”的治理哲学,既没有全面否定预售制,又通过“新老有别”的过渡政策平稳推进改革;另一方面,它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购房者的权益放在了首位。

这让我想起明朝的土地政策。

朱元璋为了防止官员兼并土地,规定“凡有司官吏,不得于见任处所置买田宅”,违者不仅要挨板子,还要充公财产。

这种严厉的限制,本质上也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平。信阳的现房销售政策,同样是在通过制度设计,让房地产回归“住”的本质。

信阳的现房销售政策,是房地产市场的一次“刮骨疗毒”,也是一次“破茧重生”。

它让我们看到,政策制定者有勇气直面问题,也有智慧解决问题。

对购房者来说,这是一次“安得广厦”的机遇;对房企来说,这是一次“浴火重生”的挑战;对整个行业来说,这是一次“凤凰涅槃”的契机。

写在文末:

房子不是期货,而是安身立命的港湾。现房销售,卖的不是图纸,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

预售制的漏洞,曾让无数家庭的安居梦破碎。现房销售的新规,正在重新编织信任的纽带。

房地产的本质是民生,不是资本游戏。当房子回归居住属性,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住有所居’的美好愿景。

信阳的探索,或许会成为中国房地产改革的一个缩影。在这场变革中,我们既要看到挑战,更要看到希望。

毕竟,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回避问题,而在于直面问题并找到解决之道。

让我们拭目以待,期待更多城市能从信阳的实践中汲取经验,让“安得广厦千万间”不再是诗人的空想,而是每个中国人触手可及的现实。

作者:言叔,资深财经评论员,坚信 “认知才是最大的不动产”。关注我,用不一样的视角看世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