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里奥纳多·阿图奇】
请记住这个日子,以备未来回顾:
5月13日星期二,在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国—拉共体论坛(China-CELAC)第四届部长级会议闭幕后,《北京宣言》正式发布。这份宣言将载入史册,成为新世界诞生的象征——一个崛起于帝国主义秩序崩塌的时代尽头,以公平、尊重和民族自决为基础重塑国际关系的新世界。
这份由中国和拉丁美洲、加勒比地区33个国家共同起草的文件,象征着对“华盛顿共识”的历史性告别。长期以来,所谓的“华盛顿共识”向拉美国家强加了一整套排他性的经济政策体系,完全服从于帝国的利益。
5月1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出席中国-拉共体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中国外交部网站
“华盛顿共识”诞生于1989年冷战结束之际,由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和美国财政部关系密切的经济学家提出。他们为发展中国家列出了一张包含十项经济政策的清单,其中私有化、彻底的市场开放、金融自由化、财政紧缩、削弱国家干预,成为这一政策体系的核心。
尽管当时被包装为经济稳定和增长的“灵丹妙药”,但实际上,这一共识让拉美经济变成了价值掠夺的平台,加剧了拉美的社会不平等、去工业化以及对外部的依赖。所谓“解决方案”,本质上却是一种名为“新自由主义”的约束,不断扼杀着拉美国家的经济主权。
如今,《北京宣言》的发表,使拉丁美洲迎来了一个重塑未来的历史性窗口期。这不仅仅是地缘政治的重新定位,更是范式的根本转变。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增长引擎与全球南方的领军力量,中国不强迫、不威胁、不制裁、不入侵。中国提出的是合作、是共赢、是市场互通与文化尊重。
正如中国外交部副部长苗得雨在讲话中明确指出的:门罗主义的时代已经结束。
他说:“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人民追求的是独立和自决,而不是所谓的‘新门罗主义’。”这是对美国持续干预传统的直接批判,尽管如今的美帝国在唐纳德·特朗普总统第二任期的领导下已显疲态,但是其对拉美的干涉仍然存在。
短短十年,已有20多个拉美国家加入了“一带一路”倡议。这期间,实施了超过200个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直接创造了超过100万个就业岗位。2024年,中拉贸易额突破5000亿美元,是2000年的40倍。巴西在推进“加速增长计划(PAC)”的同时,也在谨慎而坚定地寻求与“一带一路”的协同效应。
此外,在迪尔玛·罗塞夫担任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行长后,清洁能源、可持续发展和基础设施重大项目融资通道全面打开——巴西的高铁时代或终将启航。
与强加改革、削减权利、私有化换投资的“华盛顿共识”不同,中国只讲合作、尊重、伙伴。正因如此,《北京宣言》必将成为21世纪拉美经济外交新指南。
巴西总统卢拉在访华期间接受中国媒体采访
“华盛顿共识”诞生于一个单极世界的顶峰时期,彼时正是美国霸权最盛之时。而《北京宣言》则是在一个多极、转型中的世界中问世,在这个世界里,全球南方正努力联合起来,以主权与正义为基础书写未来。
这场历史性转折不仅仅是联盟的重组。它代表着一个统治时代的终结,拉美终将书写自主发展的新篇章。
历史将铭记:在中国-拉共体论坛这样的决定性场合所诞生的新世界,决不再接受任何强权意志。《北京宣言》将取代“华盛顿共识”,伴随而来的,是一个掌握自身命运、重获主体地位的拉丁美洲。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