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丽泽SOHO实景,扎哈设计

虽然“建筑女魔头”扎婶已经离开我们多年,但提起她的作品,想必大众都不会陌生,望京SOHO、银河SOHO等屡屡浮现脑海,那你知道她为SOHO中国设计的最后一个作品吗?它就是丽泽SOHO,拥有全球最高的中庭,独特的扭转建筑结构,建成后的视觉震撼宛如让人置身科幻大片。



图:丽泽SOHO中庭实景,扎哈设计

鲜为人知的是,这座地标建筑背后曾有过另一场设计角逐。2013年,著名建筑大师斯蒂文·霍尔与扎哈团队同台竞标,其方案虽未胜出,却在十年后仍令人惊叹——若当年霍尔的构想落地,今日的丽泽SOHO是否会呈现全然不同的面貌?



图:斯蒂文·霍尔的竞赛方案



图:斯蒂文·霍尔的竞赛方案模型

霍尔可能是现代建筑上最会用光的建筑师之一,霍尔对光的崇拜近乎到了迷恋的程度。在丽泽SOHO的提案中,他延续了“多孔渗透式建筑”理念,通过立面上错落的开口与有机形态,将自然光引入建筑深处,使整座建筑宛如一座“光的容器”。

他擅长以几何体块的切割与重组,在理性与感性间构建空间叙事,例如通过双层立面与生态屋顶增强可持续性,同时呼应场地原有的自然肌理。

相较之下,扎哈团队以1.83万吨钢材编织出DNA双螺旋结构,用凌厉的曲线与金属质感诠释未来感;而霍尔的方案更倾向于材质与光影的对话,追求建筑与环境的微妙平衡。



图:斯蒂文·霍尔的竞赛方案



图:丽泽SOHO实景,扎哈设计

丽泽SOHO所在的金融商务区,是北京新兴的科技枢纽,其下方贯穿的地铁联络线成为设计的关键限制。扎哈的方案以双塔分立轨道两侧,通过弧形连廊实现结构整合,以动态形态消解场地的割裂感;霍尔则试图让建筑成为城市文化的“共鸣体”。

霍尔主张建筑应如音乐般交织“和谐与冲突”,通过错层空间与架空设计模糊室内外边界,引导人流如流体般渗透其中。这种理念与其代表作赫尔辛基当代艺术博物馆一脉相承——建筑的切割不仅是功能所需,更成为公共生活的延伸。



图:扎哈事务所丽泽SOHO方案



图:霍尔设计的丽泽SOHO方案

最终建成的丽泽SOHO耗资不菲,仅钢材用量便相当于2.5个埃菲尔铁塔,成为扎哈结构美学的实证。反观霍尔的方案,其精细化构造与BIM技术对异形构件的高要求,可能面临更高的施工难度与成本压力。在彼时中国建筑工业化水平下,这类工艺能否完美落地,或许是方案落选的关键隐因。



图:丽泽SOHO的霍尔方案VS扎哈方案

两位大师的设计,一个如狂想曲般冲破桎梏,一个如协奏曲般融入环境。丽泽SOHO的抉择,不仅是美学之争,更是时代需求与技术条件的映照。而霍尔的未竟蓝图,则成为建筑史上一场引人遐想的“平行宇宙”——关于光、空间与城市的另一种可能。



图:霍尔设计的丽泽SOHO方案



霍尔设计的丽泽SOHO方案草图



图:霍尔设计的丽泽SOHO方案



图:霍尔设计的丽泽SOHO方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