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意识到一件事情:纯粹是有代价的。
有这个想法是因为经常会在后台看到读者的留言,他们分享着自己生活日常的同时,也感到陷入了一种重复的、困顿的状态。
“读博已经第三年了,逐渐失去了坚持下去的动力。”
@zim
“有一天上班的时候突然想,这样的日子还要过多久呢?”
@圆圆
“工作第一年,才发现自己心心念念的行业这么无聊。”
@Tina
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这不是个例,人们正在亟需一些正面的、振奋的故事来说服自己。
但一个不得不接受的现实是,越是单纯的生活需要付出地就越多。
因为许多时候,我们坚持的东西是看不到结果的。
我们倾注和努力的方向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这个时候,还要不要坚持下去,还要不要为了最初那个“天真”的理想继续付出,就成了一种困境。
坚持就会成功的故事我们听了太多。
但是今天,我想聊一聊那些被忽略的“纯粹的代价”。
因为它们才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现实,有挫折、失败、犹豫和彷徨。
但也正是因为这些“代价”,那份最终的结果才显得更吸引人,也更有价值。
相信我,无论何时,沉迷于一件你相信的事情都是值得的。
02
做一件明知道会成功的事情是不难的,难的是在不知道结果时,还在拼尽全力地做。
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段幕后采访,是一个电影团队的制作过程。
他们为了呈现最好的效果,用了大量的特效镜头,单帧的渲染时间就有 20 个小时。
其中一幕有角色身体破碎的场景,他们反复调整,为了能平衡画面美感、视觉舒适,并且还要保持冲击力。工作人员甚至把鱼线绑在自己的手上,来模拟那种破碎的形态和走向。
但最后呈现出来的,也只有几分钟的镜头而已。
我曾经试着想象过如果我也是其中一员,每天的时间花在等待渲染,效果不好然后重来的过程里。我没有想象到第 20 个小时,就已经放弃了。
这或许就是纯粹的代价,它所耗费的远比你想象得多。
类似的故事似乎到处都在上演,我还看到过一个幕后的纪录片,记录的是另一个游戏团队。
在他们的制作过程中,我看到的全是“笨”办法。
想做一个把武器收回的动作,不满意,就硬生生做了三个月;
游戏涉及实景,为了不失真,就全国找建筑一个个扫描;
想增加剧情的立体感,给每个人物写小传,结果人物太多只能每天加班。
没有捷径的故事是最真实的。
许多时候成功不是靠灵光一现推动的,而是靠枯燥的重复,耐心的打磨,把失败吞进肚子里,又拍打着自己的脑袋要振作起来,再从头开始。
在结果出来之前,没人知道他们是否会成功。
但他们也不管,只是闷头继续做而已。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那个电影团队的作品叫《哪吒之魔童闹海》,那个游戏团队的作品叫《黑神话:悟空》。
事后许多人把它们称为各自领域的一个奇迹,因为做出了成果,实现了突破。
但如果你仔细看过他们背后的故事就会意识到:
奇迹或许只发生一次,但却要尝试一万次。
《黑神话:悟空》的制作人冯骥说:“踏上取经路,比抵达灵山更重要。”
因为没有人知道我们是否能抵达灵山,但我们也必须要出发,要上路。
越是纯粹而枯燥的路,越需要信念与意志,这是比最后的那个结果更加重要的东西。
03
说到这里,我还想和你分享一个故事,是关于科学家金岩的。
作为中国首块人造皮肤的发明者,许多人不知道的是,他最开始研究的方向是口腔科。之所以转变了研究方向,与其说是一个机缘巧合,不如说是某种责任感。
80 年代,他还在读博的时候,偶然看到一组数据:
“中国每年有 300 多万人烧伤需要移植,但能够通过合法途径拿到器官的患者却不超过1%。”
而在中国相关领域的巨大空白面前,同时期的美国是世界第一且唯一一个造出人造皮肤的国家,这就注定了是一场追逐的故事。
似乎接下来就应该是投身到新的行业,做出成绩弥补空白的奇迹叙事了。
但现实比想象要残酷得多,这也是我想与你分享这个故事的初衷:
当卸下一帆风顺的想象后,一个纯粹的追求到底要面对哪些阻碍?
首先是硬件条件。
他们最开始的实验室,是一个杂物间腾出来的20平米。没有实验室,没有设备,没有钱,一无所有,靠的是学术圈的朋友捐赠的设备,才勉强启动了项目。
其次是环境的压力。
九十年代,正是下海经商潮的时候。他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同事、同学甚至同行,要么是做了医生要么是下海经商,赚得是自己十几倍、几十倍的钱。
科研和理想在明码标价的现实面前,是极度脆弱的。
他唯一能加固的,只有自己最开始的那个纯粹的想法:如果这个研究成功了,能帮上更多的人。
这也是他最初从口腔科转过来的原因。但真正的研究过程,却是无比枯燥和乏味的。
在刚开始的五年里,他们每天都在做一样的实验:把试剂滴到培养皿里,等待细胞的发育和成长。
有很长一段时间,他每天迎接的都是失败,每天睁眼起来一去看,这个细胞就被养死了。不知道为什么失败,也不知道为什么细胞就死了,唯一能做的就是重复。
他形容这是“在迷宫里找答案”。
碰壁、穷举、排除、重复,科研的大部分时间全都是这些最乏味的动作。
金岩的学生张勇杰,当时也是团队中的一员,那段“枯燥”的科研经历占据了他生活的绝大部分,因为天天泡在实验室,甚至他的孩子都是在实验室里长大的。
他开玩笑地说,自己是被老师金岩"忽悠"来的,因为当时老师只跟他说了一句话,“我还是想要做一点能够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事情。”
我常常感到庆幸,是这样一群人在做这样的事情。
或许奇迹的公式就是如此:必须是极致的考验撞上了极致的信念。
而这也是我迫切地想要和你分享这个故事的原因:
如果一件极度枯燥的事情你都能做下去,那一定是因为你对这件事有着极度的向往。
这种向往很难得,也很容易被错过。
而任何一次失败的重复,都是对自己的一次重新判断。我们判断得越久,也就离真正想要的东西越近。
这就是为什么即使我们意识到纯粹的生活有代价,也依然欣然前往的原因。
因为它是理清我们信念所在的唯一方法。
04
当然,我们仍然是会被最终的结果打动的。
那些成功上岸的瞬间,工作有成果的瞬间,论文发表的瞬间,它们依然是给予我们力量和鼓励的最大来源。
只是我们必须意识到,在那之前所经历的反复失败和尝试,也是这份力量的一部分。
就像前面讲的金岩的故事,他们最后当然也是成功了的。
有一天他们发现培养的人造皮肤细胞长了十几层,长得特别好,跟天然皮肤非常接近,达到了金标准,意味着实验终于成功了。
那是第一次成功。
“大家一起怼到显微镜上看,当时那个兴奋劲儿,感觉显微镜都在为我们鼓掌。”
因为他们证明了,哪怕是一无所有,哪怕是从零起步,中国人也能追上世界第一。
这是一种无法形容的骄傲感。
而这种兴奋与激动,并不单单是因为最后的那一刻,而是无数次细胞的死亡与重来堆叠起来的。
你要相信,你付出的每一个片段,都是为了最后挥拳那一刻的蓄力。
就像我们曾经发起过的一个征集,询问大家最被触动的时刻是什么样子的。
有很多人在回答中说,是自己进入某种心流的那一刻。
某个平常的备考的午后,在全神贯注地刷题,没有注意到窗外晚霞的时候。
@Tony
在实验室记录观察细胞反应,错过了吃饭时间的时候。
@hmx
海边散步看到有小孩子在堆沙滩城堡,就这么一直看到退潮的时候。
@刘刘不吃香草
陷在某种状态里,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而它的前提是,你必须足够相信你正在做的事情,并试着抓住每一个微小的机会与之共处。
就比如前面提到的科学家金岩,当弥补了人造皮肤的空白后,他的故事也并没有结束。
因为他始终记得自己最初的动力:如何把科研的成果,尽可能地惠及给更多的人。所以他选择了在这条科研之路上继续前行,开始探索普通人的护肤日常。
这才有了下面的这支短片。
在这支绽媄娅联合李佳琦推出、世之相监制的全新故事大片《造皮肤的人去做护肤品》中,你会看到这条科研之路的更多细节。
而金岩与他所代表的科学家们,在讲述自己故事的同时,也在传递着一种力量感与信念,他们最终只想证明一件事,而这件事也是我们想要告诉你的:
奇迹背后的故事,有时比奇迹本身更加动人。
坚持做自己相信的事,奇迹早晚会发生。
就像科学家金岩和品牌绽媄娅的故事,他们经历了奇迹发生前的一万个瞬间,才让人造皮肤前沿科技走进了普通人的护肤日常,实现了“大国技术,精准护肤”。
绽媄娅球PDRN能量棒正是这样的产物,它由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中国首块人造皮肤发明团队研发。他们花 30 年突破皮肤营养液密码,自研“超分子微球化”技术和“球PDRN”成分,0.5 小时快速穿透,给细胞充能、修护焕新,激活 8 重胶原,把好成分透进细胞里。
霍金曾说,人类如果还想把自己的存在延长 100 万年的话,就要无畏地去往自己从未去过的地方。
而当我们完整地听完这个“追逐”的故事后,对这句话的感受就更真切。
因为我们现在享用的每一个微小的成果,都曾是一场曲折却又波澜的奇迹。
晚祷时刻
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曾提出过一个名叫心流(Flow)的概念,指人在全神贯注做事时产生的愉悦和振奋,他称心流状态为人能感受到的最优体验。
希望你也终有一日,找到自己的心流。
踏上取经路
比抵达灵山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