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文 /林鸿东

近日我托厦门大学人类学博士生陈宇帆协助搜集欧厝相关新闻资料。在整理出的旧闻中,三则跨越不同时期的报道尤为引人关注:1937年7月13日《求是报》所载的《几酿械斗 彭厝欧厝息嫌言和》、1943年9月4日《福建新闻》刊登的《下海捕鱼 发生纠纷》,以及1964年11月15日《厦门日报》报道的《彭厝大队一渔船在风浪中倾覆 欧厝渔民王坊练等冒风险勇敢救人》。

首则新闻记述1937年7月澳头举办龙舟竞渡赛事,赛事期间,彭厝与欧厝观众因故爆发冲突,最终由澳头保长联合驻军及时平息。次则报道显示,1943年9月两社渔民因渔业纠纷再生摩擦,欧厝渔民扣押彭厝渔民数人,事态濒临失控,报社呼吁官府介入调停。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则1964年11月的报道呈现了完全不同的图景:彭厝渔船遭遇海难,欧厝渔民王坊练、王坊地、王坊秋等三人冒险救回九位落水者。前两则发生于新中国成立前,最后一则在新中国成立后,三则报道折射出了欧厝与彭厝之间渔村关系的时代变迁。

纵向观察可见,新中国成立前,翔安的渔村间因渔业竞争频发冲突,常需借助官方力量维持秩序。新中国成立后,新风尚普及,渔民间紧张关系逐步消融,最终演化出1964年三位欧厝渔民的海上救助壮举。这种从对立到互助的转变,既体现了社会制度的深层变革,也构成一段见证时代进步的渔村记忆。







LOOKERS鹭客社 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欢迎关注鹭客社,投稿联系微信号:DONGE110

本篇图文均为原创,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欢迎转发、群发给你的朋友,欢迎分享到朋友圈。但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撰写论文等任何使用。如需转载,请通过公众号后台申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