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自家防空炮火轰鸣,自家飞机应声坠落,六条鲜活生命瞬间消逝……

这可不是战争片里的狗血桥段,而是印度军队正在上演的悲喜剧。


5月10日,北阿坎德邦上空的贝尔407直升机,竟是被自己人的导弹给“解决”了,机上人全部死亡……

打中自家飞机

说起来,这种“大水冲了龙王庙”的戏码,印度军队也不是头一回演砸了。还记得2019年印巴边境那次冲突吗?

一架执行救援任务的米-17V5直升机,愣是被自家防空导弹从天上给拽了下来,机毁人亡不说,还连累了地面百姓。当时也是闹得沸沸扬扬,调查委员会也成立了,整改承诺也喊得震天响。


可五年过去了,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同样的悲剧又一次上演,不禁让人想问,当年的那些豪言壮语,究竟有几句落到了实处?

一次误伤,或许还能用“意外”来搪塞,可接二连三地出这种岔子,恐怕就不是运气不好那么简单,而是整个管理体系出了大问题,已经失控到家了。


要说这麻烦的根子在哪儿?一部分就出在印度军队那堪称“万国军火博览会”的装备库上。你瞅瞅,俄国的苏-30、法国的“阵风”、美国的运输机、以色列的导弹,再加上自家好不容易捣鼓出来的LCA战机,简直是把全球军事强国的看家宝贝都请了个遍,恨不得集齐七龙珠召唤神龙。

可问题来了,这些来自五湖四海、操着不同“方言”、设计理念南辕北辙的铁疙瘩硬凑一块儿,那叫一个鸡同鸭讲!数据链?对不起,各说各话。通信协议?抱歉,无法统一。至于至关重要的敌我识别系统,更是各家自扫门前雪,谁也认不清谁。


就拿法国的“阵风”和俄国的苏-30MKI来说吧,一个用的是RBE2雷达配Link-16数据链,另一个则是S-108系统加SK-1432的敌我识别码,这两套系统碰到一块儿,简直就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真要在同一个空域协同作战,能不能及时分清谁是朋友谁是敌人,信息能不能顺畅共享,都得打个大大的问号,搞不好还得延迟卡顿,甚至直接失联。飞行员在前线不光要全神贯注开飞机,还得兼职当“翻译”,对着好几国语言的操作手册琢磨半天。


有军官私下里抱怨,联合演习的时候,不同型号的飞机连个目标数据都传不了,只能退回到最原始的无线电喊话:“喂!看到那个目标没?我这儿屏幕上啥也没有!”想想都替他们捏把汗。

指挥系统老掉牙

更让人头疼的是,印度不少基地的指挥系统,居然还在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TACS-2这类老爷车平台,信息处理能力早就跟不上时代了。自家研制的LCA战机要跟进口的“阵风”战斗机在航电系统上握个手、通个气,这么个关键的对接工程,也是磨磨蹭蹭,迟迟搞不定。


这种装备体系东拼西凑、七零八落的局面,就是印度长期以来奉行“多方下注、不得罪人”的采购策略结下的苦果。有时候,把这些“联合国军”装备捏合到一起的成本,比买装备本身花的钱还要多得多。

技术系统的七零八落还只是冰山一角,指挥体系的老化和人员承受的巨大压力,则是雪上加霜。你想啊,在信息化战争争分夺秒的今天,指挥信息传递还慢吞吞地像老牛拉破车,各个部队协同起来能不抓瞎吗?


这次被自家导弹“误杀”的贝尔407,本来是一架民用直升机,按理说早该在空管系统里备了案,军方雷达上应该能明明白白地识别出它的身份。

可偏偏军用和民用的信息平台各玩各的,互不搭理,再加上敌我识别系统本就一团糟,悲剧就这么一步步酿成了。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战术失误了,而是整个制度设计出了问题,是系统性的失灵。


与此同时,那些常年驻守在高度对峙地区的官兵们,心理状态也像一根时刻绷紧的弦。想想看,印巴边境的前线士兵,脑袋顶上随时可能盘旋着巴基斯坦的歼-10C战机、预警机,还要时刻提防着不知从哪儿飞来的精确制导武器,精神能不高度紧张吗?

据小道消息说,事发当天,有些雷达操作员可能已经连续工作了很长时间,身心俱疲。在这种极度疲惫和高压的状态下,你让他对着雷达屏幕上一个模糊不清的光点,在几秒钟内准确判断出那是敌机、友机还是路过的民用目标,简直是强人所难。


如果再缺乏足够的轮换休息机制,没有及时的心理疏导,也没有一套标准化的应急处置流程,那么指望普通士兵在千钧一发的关头不出错,几乎是不可能的。

印度空军2023年发布的一份心理健康报告就显示,部署在边疆地区的部队人员,误判率比在和平环境下要高出一大截。


道理很简单,当技术系统给不了你清晰的指引,当大脑已经疲惫不堪,那么在高度紧张和恐惧之下,人的本能反应就很容易倾向于“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先开火再说”模式。这扳机一扣,往往就是无法挽回的悲剧。

砸钱难买真功夫

其实,印度军方也不是没想过要改革图强。他们也确实投入了大把的银子,买了新飞机,换了新坦克,装备了新导弹,每次阅兵都恨不得把所有家底都亮出来,向世界展示其“现代化”的决心和成果。


然而,如果最核心的指挥系统还是那套老古董,如果战场上的协同能力还是各自为战,如果敌我识别机制依旧是一笔糊涂账,那么就算你把全世界最先进的武器都买回家,也顶多是堆砌了一堆昂贵的玩具,根本发挥不出一加一大于二的整体效应。搞不好,还会继续上演“自己人打自己人”的乌龙闹剧。

有分析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在人工智能辅助决策、量子通信这些新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印度如果还是不能打破装备采购中那些根深蒂固的“政治正确”怪圈,如果不能下定决心建立一套统一技术标准下的作战网络,那么它的军事现代化之路,恐怕还得这么磕磕绊绊地走下去,步履蹒跚


相比之下,隔壁的巴基斯坦,虽然军费预算远不如印度阔绰,但在外部技术的帮助下,反而在系统整合方面可能走得更扎实一些。比如,他们通过Link-17这样的数据链,把歼-10C、JF-17这些主力战机有效地串联起来,大大提升了战场信息的融合与共享能力。

这活生生的例子提醒我们,现代战争早就不是比谁家单件武器性能更牛那么简单了,它考验的是一个国家能不能把所有的武器平台、数据资源、作战人员和指挥体系高效地捏合成一个拳头,形成强大的体系对抗能力。


缺乏有效的体系支撑,再昂贵的武器库也可能只是一堆互不联网的“电子孤岛”,再先进的战斗机也可能稀里糊涂地飞进自己人的火力网。

结语

印度这次自家飞机被自家导弹击落的惨痛事故,无疑又一次狠狠地敲响了警钟。只是不知道,这警钟声,他们这次听进去了多少?又会如何作答这道关乎未来的难题呢?


信息源:

1.《又误击自家飞机?印军草木皆兵,6人坠机身亡,歼10C震慑效果显著》——环球微视角。 2.印度一战机被击落,飞行员被俘;32个机场暂停,约70%电网瘫痪!华人讲述惊险经历,新民晚报2025-05-10。 3.印度击落一架自家直升机。川渝观察。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