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说明:故事纯属虚构,请理性阅读。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在我的记忆里,1983年的端午节特别漫长。那年,我十四岁,第一次跟着爷爷包粽子。说是包粽子,其实是在替他完成一个四十多年的承诺。

爷爷曾是镇上最有名的面点师,他包的粽子香糯可口,形状漂亮。但最特别的是他那份执着——从1943年起,每年端午,他都要给贫困户免费送粽子。

"这是我欠下的。"每次我问起这事,爷爷总是这样说。

那年端午前三天,爷爷突然病倒了。医生说是肝病犯了,得住院。躺在病床上,爷爷握着我的手,声音很轻:"小强,今年的粽子,就靠你了。"

我慌了:"爷爷,我不会包啊。"

"来得及,我教你。"爷爷艰难地坐起来,"把我床头的本子拿来。"

那是一个发黄的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面点的做法。翻到最后几页,是一张长长的名单,记着每年要送粽子的人家。

"这些都是需要帮助的人家,"爷爷说,"有的是孤寡老人,有的是困难户。别看现在日子好过了,但他们还是不容易。"

就这样,爷爷躺在病床上,一遍遍教我包粽子的技巧。哪种糯米最好,猪肉要选哪个部位,粽叶该如何处理,绳子要打什么结...

"记住,"爷爷特别强调,"包粽子最重要的不是手艺,而是心意。"

端午前一天,我天没亮就起来淘米。奶奶帮我准备馅料,妈妈打下手。看着满桌的材料,我的手直发抖。

第一个粽子包得歪歪扭扭,第二个松松垮垮。直到包了二十多个,才渐渐找到感觉。到中午时,我已经满头大汗,但看着那一锅整齐的粽子,心里有说不出的自豪。



下午,我按着爷爷的名单,挨家送粽子。第一站是村东头的张奶奶家。她年轻时为救落水儿童落下残疾,老伴去世后就一个人住。

"小强啊,"张奶奶颤巍巍地接过粽子,"你爷爷今年怎么没来?"

"爷爷病了,住院了。"我说。

张奶奶摸着粽子,眼圈红了:"你爷爷真是个好人。那年我老伴走了,家里揭不开锅,是你爷爷每个节日都记得我。"

第二站是李叔家。他是村里的理发师,去年出了车祸,落下了残疾。看到我送来的粽子,他红着眼睛说:"你爷爷知道我干不了重活,特意把我加在名单上。"

就这样,我一家一家地送。每到一处,都能听到关于爷爷的故事。原来,这不仅仅是一篮子粽子,更是一份四十年的坚持与牵挂。

天黑时,我终于送完最后一家。回到医院,爷爷正靠在床头等我。



"爷爷,我都送完了。"我把名单递给他。

爷爷摸着我的头:"累不累?"

"不累,"我说,"就是不知道包得好不好吃。"

"傻孩子,"爷爷笑了,"粽子好不好吃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记住了这份责任。"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爷爷这些年为什么要坚持。这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份责任,一份对乡亲们的承诺。

第二年端午,爷爷的病好了,但他却把包粽子的任务交给了我:"你来包,我来教。"

就这样,我接过了爷爷的"接力棒"。现在,我也成了镇上有名的面点师。每年端午,我都会按着那个老名单,给需要帮助的人送粽子。名单上的人有老去的,也有新添的,但那份承诺始终未变。



前些日子,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坚持这个传统。我掏出那本已经泛黄的笔记本,翻开最后那页名单,轻声说:"这不是传统,这是责任。"

爷爷常说:"人这辈子,能帮就帮一把,能记就记一世。"如今,每当我包粽子时,似乎都能看见爷爷在身边,看见他布满老茧的手,听见他温和的叮嘱。

那个端午节,一篮子粽子,不仅承载着乡邻的期盼,更传承着一份责任与大爱。这大概就是爷爷要教给我的最重要的一课。

现在,轮到我教我的儿子包粽子了。每当他问起为什么要给这么多人送粽子时,我就会讲起1983年那个特别的端午节,讲起爷爷和那个发黄的笔记本,讲起那份永远不变的承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