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蓝字,关注慧跑


今天小慧想和大家聊聊一个私密却又现实的话题:围绝经期。


当女性(自然绝经中位年龄51岁)发现月经周期悄然改变:周期延长、缩短或变得不规则时,围绝经期可能已悄然来袭。这一卵巢功能逐渐衰退的过渡阶段,通常会持续 4~8 年,是身体发出的 "激素波动预警期"。当月经停止 12 个月以上,女性便正式进入绝经期。


这段旅程常伴随清晰的身体信号

月经变化

从周期紊乱(21 天内或 35 天以上的异常周期)到经量改变(增多或减少),直至最终停经。

血管舒缩症状

潮热盗汗常突然袭来(每天数次至数十次),夜间发作易导致睡眠碎片化。

代谢与体型

即使维持运动习惯,仍可能出现腹部脂肪堆积(雌激素下降导致脂肪重新分布),体重平均每年增加1-2kg。

情绪与神经

50% 以上女性会经历焦虑抑郁(血清素水平波动),10%-15%出现严重睡眠障碍。

肌肉与关节

成骨细胞慢于破骨细胞,腰椎骨密度年流失1%-3%。Ⅱ型肌纤维数量减少,导致爆发力下降30%-40%。

这些变化常让女性感到困惑:

“为什么增加跑步里程反而更疲劳?”

“饮食控制严格为何体重仍上涨?”

其实,这正是身体在提醒我们:需要从“对抗式训练”转向“科学适配”-在荷尔蒙重塑期,合理的跑步计划不仅能缓解50%-70%的潮热频率(运动促进血管舒张功能),更能通过规律的外部应力(例如阻力训练、举重)刺激,减缓每年3%的腰椎骨密度流失速度。

跑步对围绝经期女性的独特价值


重塑骨骼与肌肉:对抗 “雌激素撤退性流失”

雌激素下降直接导致成骨细胞活性减弱,而跑步作为负重运动,能通过机械应力刺激骨骼生成 —— 研究显示,规律跑步的绝经期女性腰椎骨密度比久坐人群高 4%-6%,髋部骨折风险降低 30%。同时,跑步时下肢肌肉的持续收缩能延缓肌肉流失,增强关节稳定性(尤其膝关节),弥补雌激素减少带来的软骨保护作用减弱。

调节内分泌与代谢:缓解围绝经期综合征

跑步时大脑释放的内啡肽、B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能显著改善焦虑、抑郁情绪,降低潮热频率;同时,运动可提升胰岛素敏感性,帮助控制体重(围绝经期女性年均增重 1-2 公斤),降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风险(雌激素保护作用消失后,女性冠心病发病率与男性趋同)。

提升生活掌控感:从 “身体失控” 到 “主动管理”

围绝经期常被女性描述为 “身体不再听话”,而跑步是少数能通过主动训练实现身体正向反馈的运动-规律出汗、配速提升、完成长距离,这些微小的进步都在提醒:“我依然有能力掌控自己的状态”。

围绝经期跑步的 “科学适配” 原则

1、跑步+阻力训练+普拉提(瑜伽、核心训练)

随着年龄增长,阻力练习有利于预防骨质疏松症,对关节也有好处,对预防损伤也很有帮助——它可以锻炼肌肉,支撑骨骼。


建议80%Z2强度+20%速度训练(比如间歇训练、法特莱克训练和爬坡冲刺训练),这样的跑步模式有助于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以及心血管和代谢健康。

避免连续多日高强度训练,搭配普拉提、瑜伽、核心训练,改善身体姿态与整体力量。


2、装备与细节:为身体变化 “量身定制”

选择稳定型跑鞋

围绝经期女性足弓可能因肌肉松弛而塌陷,建议选足弓支撑良好、缓震适中的款式,每500~800公里更换一次。

关注关节保护

跑步前后增加动态拉伸(如开合跳、弓步走),跑后用泡沫轴放松大腿前侧(股四头肌)和小腿,减少肌肉紧张导致的关节代偿。

应对潮热与出汗

选择吸湿速干、透气性好的运动装备,随身携带电解质水(钠钾流失可能加剧疲劳)。

3、营养与恢复:打造 “运动-修复” 闭环

补钙+蛋白质双管齐下

每日摄入500ml牛奶,适量补充钙与维生素D片,同时保证 1.2-1.6g/kg体重的蛋白质(鸡蛋、鱼、瘦肉、豆类),促进肌肉修复。

重视睡眠与压力管理

运动后通过冥想、温水浴放松,若睡眠障碍严重,可及时咨询医生。

定期体检:监控身体信号

每年检查骨密度、甲状腺功能,若出现持续关节痛、疲劳感加剧,及时调整训练计划或就医排查。

接纳变化,重新定义强大

围绝经期不是运动生涯的终点,而是重新认识身体、调整目标的契机。当速度不再是唯一追求,你会发现跑步的意义早已超越运动-它是清晨唤醒身体的仪式,是对抗焦虑的 “解压阀”,更是与同龄人分享经验、互相支持的纽带。

正如60岁获得第二十届环勃朗峰超级越野赛(UTMB)153公里TDS组别女子年龄组冠军-中国选手“姥姥”邢如伶所说:“60岁,我觉得自己还年轻,通过运动让身体强壮,每天都精神饱满,生活质量都提高了,我感觉70岁还能跑下去。”。她的故事请见。

结语

围绝经期是女性生命的 “第二季”,跑步则是这场旅程中最可靠的伙伴。它不会逆转时间,却能让你在激素的风暴中站稳脚跟,用持续的脚步告诉世界:年龄从不是停止奔跑的理由,科学与热爱才是对抗岁月的终极答案。

特别声明:本文建议需结合个体健康状况实施,执行前应咨询门诊医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