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共产党我有一件事弄不明白,你们说只想做对中国有益的事情,现在我们有一个非常好的上海市长,但你们却把他列入头等战犯。”听到颜惠庆的问题,毛主席哈哈大笑起来:
“既然你们喜欢他,我们就让他留在上海当市长。恩来,你和他是同学,你安排一下。”
此时的上海市长名叫吴国桢。1948年,他在中共首批43名国民党战犯中,位列第24名,次年毛主席亲自宣布的15名主要战犯中,他又位列第10名。这样一个头等战犯,为何能让毛主席亲自做出许诺呢?
吴国桢出生于清朝末年,父亲是晚清秀才,后赴日本就读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回国后供职于北洋政府陆军部。吴国桢三岁入私塾读书,七岁能提笔作文,十岁考入天津南开中学,成为该校年龄最小的学生。
当时周总理也在南开中学读书,尽管两人年龄相差5岁,还不在同一个年级,但他们却志趣相投,关系融洽和谐。1917年,吴国桢转入清华留美预备班学习,但仍和周总理保持书信往来,这样的密切交往一直持续到吴国桢赴美留学。
1921年,吴国桢被保送前往美国留学,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后,转入普林斯顿大学攻读硕士。1926年,吴国桢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回国,进入上海政治学校任教,次年被国民政府任命为外交部交涉员公署秘书,后出任外交部第一司副司长。
然而,吴国桢的兴趣并不在外交,在外交部干了没多长时间,便随家人一同前往汉口,谋求施展才能的机会。
1932年,吴国桢被任命为汉口市长,上任之后致力于市政建设,先将已经初具规模的中山公园扩建,使其成为长江流域最大的城市公园,随后又大举改造下水道管网,被蒋介石连声称赞。
1934年夏天,由于阴雨连绵,武汉地区内河流水位大涨,张公堤危急,80万老百姓的生命财产面临巨大威胁。那一段时间,吴国桢吃在堤上,睡在堤上,誓与张公堤共存亡。
抗战全面爆发后,日军向着武汉步步紧逼。当时吴国桢的堂弟在汉口市政府担任公职,向吴国桢请假送家人离汉,被吴国桢当场拒绝:“我的家眷都还没走,你不能在民众未走前先走。”
之后吴国桢的堂弟向秘书长请假,顺利送家人离开武汉,却也被吴国桢以“擅离职守”开除,不发遣散费。
当日军对武汉发起进攻时,吴国桢让妻子带着孩子先到昆明避难,自己则留在汉口组织支前和民众撤离的工作,一直坚持到蒋介石下达总撤退令,才随部队撤离汉口。
1939年,吴国桢被委任为重庆市市长,重庆被定为陪都后,吴国桢便成了陪都的第一任市长。在重庆市长任上,吴国桢提出“以法治推进民治”的主张,一方面将没有工作的家属疏散到农村,减轻市区人口压力,另一方面趁轰炸整顿、建设老市区,还拓展了一批卫星城镇。
后来由于重庆遭到日军连续轰炸,在较场口的一处公共防空隧道中,发生了上千人被挤压致死的惨案,蒋介石下令将吴国桢“革职留任”,而吴国桢却在这种境遇下,主动承担起重庆所有防空洞的建设和管理事宜,以避免再次发生类似的事情。
1946年,吴国桢出任上海市长。当时正值国民党统治开始走向崩溃,吴国桢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1948年,上海学生掀起反迫害、争民主的大规模斗争浪潮,吴国桢一边竭力阻止学生们的请愿行动,一边又对学生们的行动采取较为宽容的态度,即使自己的帽子被甩飞,眼镜被砸坏,吴国桢仍告诫随行人员:“不能随便开枪。”
后来蒋介石命令吴国桢解散同济大学,吴国桢故意找借口没有执行,被蒋介石指责为“姑息养奸”。随后蒋介石又下令发行金圆券来试图挽救经济,吴国桢得知后立刻密电蒋介石表示反对,并不惜以辞职相威胁。
最终蒋介石没有收回成命,也不同意吴国桢辞职,只承诺这件事的成败与吴国桢无关。蒋经国到了上海“督导”经济管制后,一度决心很大,扬言“只打老虎”,结果触及到“四大家族”的利益,惹下了大麻烦。
蒋介石闻讯当即让吴国桢出手干预,但吴国桢不愿接下这个烫手山芋,故意拖着不办,最后在蒋介石夫妇的直接干预下,保全了“四大家族”的利益,而蒋经国也遭到上海市民的耻笑。
作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唯一先后担任过中国四大省市长官(后吴国桢任台湾省主席)的人物,吴国桢在任期内可谓是兢兢业业,深得市民好评,为何会被中共两度列入战犯名单呢?原因就在于他对蒋介石的盲目追随。
吴国桢在担任汉口市长前,曾给蒋介石做过三个月的秘书,尽管时间不长,却让吴国桢成了蒋介石身边的红人,同时,吴国桢流畅的英文传译水平,也赢得了宋美龄对他的青睐。
吴国桢之所以多次被委以重任,完全得益于蒋介石夫妇对他的器重,因此吴国桢对于蒋介石可以说是“死心塌地”,后来周总理按照毛主席的指示,派人“敦促”吴国桢及时站到人民一边,却被吴国桢冷漠拒绝,甚至还对蒋介石抱有某种幻想。
1949年末,吴国桢追随蒋介石到了台湾,被蒋介石任命为台湾省主席,并给他下达了第一个命令:解决63万国民党残余军队每年3000万银元的开支问题。在吴国桢的努力下,国民党获得了美国4400万元的援助。
吴国桢为国民党筹措到巨额军费,因此被选为“中央评议会”委员,同于右任、张群等国民党元老并驾齐驱,达到了个人权力的顶峰。但是吴国桢也高估了蒋介石对他的信赖。
1953年,台湾岛内开始出现美国人欲推动吴国桢和孙立人取代蒋介石父子执政台湾的传言,吴国桢被迫以身体情况为由辞职,悄然前往美国。没过多久,蒋介石找借口将与吴国桢关系亲密的秘书长撤职,并指责秘书长批准吴国桢套汇12万美元。
吴国桢得知这一情况后,当即辟谣声明自己辞职只是由于和蒋氏父子“政见不同”,而台湾方面则大骂吴国桢“反动狂妄”。在对骂期间,吴国桢四次给蒋介石写信,批评他的独裁统治,蒋介石一怒之下撤去吴国桢的所有职务,并将其开除出国民党。
自此,吴国桢与蒋介石彻底决裂,在美国以教书、写书为生。中美建交之后,吴国桢开始关注大陆的经济建设,尤其在两次重读《邓小平文选》后,吴国桢对中国的前途充满信心。
1984年,邓颖超向吴国桢发出邀请,请他回国参加建国35周年庆典,吴国桢欣然应允。然而天不遂人愿,吴国桢尚未动身,就因一场大病卧床不起,带着未能叶落归根的遗憾离开了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