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507空战已经过去几天,我一直在等待战果的确认。现在可以明确的说,印度空军的“阵风”战斗机被巴基斯坦歼-10CE以霹雳-15E导弹精准击落,其坠毁地点距离边境线有70公里左右,证明空空导弹的射程非常远,这让西方战斗机的空优技术神话一夜间破灭。而中国战斗机“没有实战经验”的说法,也成为笑谈。巴副总理甚至声称,歼-10C本来可以击落几十架印度战斗机,后来为了避免战争规模扩大,“手下留情”仅击落5架。要注意,巴方确认,所有印军战斗机仅被歼-10CP击落。而且印度还有人拾到了霹雳-15空空导弹的残骸,充分证明巴方所言非虚。
对印度人而言,这不仅仅是耻辱,而是一场高技术兵器较量时出现的碾压性局面。可以说,莫迪老仙这一局复仇之举,实际是在“自大”心理趋势下的送人头。而天天将阵风是“游戏规则改变者”挂在嘴上的印度将军们,估计羞愧的无地自容了。这就带来一个问题?不是说歼-10CE与阵风是旗鼓相当吗?怎么印度人把攻势作战打成这个熊样?
其实,这一结果绝非偶然,而是中国新一代空战体系技术领先的直接体现。而这一次被羞辱的不止是印度空军,而是整个欧洲和美国的空战技术体系。
这场碾压性空战的结局,根本原因是多种因素使然:
其一,战斗机的雷达性能碾压。歼-10CE搭载的KLJ-7A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探测距离远、抗干扰能力强,可在超视距范围内锁定目标,而印度“阵风”的RBE-2-AA雷达虽为AESA,但天线尺寸较小,而且使用的是落后一代的砷化镓原器件,探测距离和抗干扰能力逊于中方雷达。
其二,空空导弹的跨代优势。霹雳-15E导弹射程达145公里以上,远超印度“阵风”配备的“米卡”导弹(射程约50公里)和“流星”导弹(150公里)。霹雳-15E采用“双脉冲发动机+数据链修正”技术,可在超远距离精准打击,而印方导弹因雷达引导能力不足,难以发挥理论射程110。实战中,巴方歼-10CE通过复合挂架携带4枚霹雳-15E,形成饱和打击火力,而“阵风”仅能被动防御。
其三、预警机与数据链:体系化作战的绝对压制
巴基斯坦从中国引进的ZDK-03预警机与歼-10CE、枭龙Block3构建了无缝协同的空战网络,而印度空军的“百家衣”装备体系则漏洞百出。ZDK-03预警机配备旋转式有源相控阵雷达,可实时监控全空域并指挥多机协同作战,而印度依赖的俄制A-50预警机与法制“阵风”数据链不兼容,导致战场态势感知支离破碎。
巴基斯坦的“中国标准体系”实现了战机、预警机、地面防空系统(如红旗-9)的实时数据共享,形成“发现即摧毁”的闭环;而印度空军因装备来源复杂(俄、法、以多国混用),依赖语音指挥和人工协调,反应速度落后一代。
第四,歼-10CE是一款半隐身战斗机,在超视距空战时被发射和锁定的距离要远远小于非隐身战斗机。隐身性能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印巴空战的结果。
最后是战术策划不够细致,此次空战暴露了印度空军“重单机性能、轻体系协同”的致命缺陷。
巴方依托预警机全程跟踪印军战机起飞轨迹,并通过数据链将目标信息实时分发至歼-10CE,使其在印方战机进入射程前完成锁定。
反观印度,缺乏统一的信息化指挥体系,“阵风”在超视距阶段已丧失主动权,又因为携带对地攻击弹药机动性能严重下降,发射完导弹后返回,沦为“空中活靶子”。
这场空战不仅戳破“西方装备实战经验至上”的神话,更揭示了中美潜在冲突中美军可能面临的困境。
因为,中国自用空战装备的全面领先美军。中国空警-500采用数字阵列雷达,技术领先美军E-3“望楼”两代。
中国自用版霹雳-15射程超200公里,搭配歼-20隐身战机形成“隐身狙杀”能力,而美军F-35的AIM-120D射程仅140公里,且雷达性能落后于歼-20的氮化镓雷达。歼-20的隐身设计和超音速巡航能力,使其在东海、南海多次与F-35对峙中不落下风,甚至被美飞行员评价为“难以追踪”。
印巴空战证明,现代空战胜负取决于体系化、信息化和装备代差,而非单机性能或“实战经验”神话。中国通过向巴基斯坦输出完整空战体系,不仅重塑南亚力量平衡,更向全球展示了“中式军事技术生态”的压倒性优势。若美军仍固守“技术霸权”思维,忽视体系化创新的紧迫性,未来或将付出比印度更惨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