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新闻传播》2025年第2期
原标题
检“釉”天青色 法治绘丹青
■刘立新 陈彦培 朱江艳
3月3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新闻办、最高人民检察院国际合作局、检察日报社指导拍摄,河南省检察院、平顶山市检察院、汝州市检察院联合制作的关于汝瓷文化保护创意视频《一梦千年》,在最高检微信公众号发表,阅读量在5小时内达10万+,法治网、最高检视频号、中国网、网易新闻等新媒体平台同步推出,成为河南检察在全国两会期间推出的“爆款”作品。
天青为骨,釉色为魂。我们以检察蓝为笔,以汝瓷青为墨,在历史与现实的经纬间,勾勒出一幅守护文化根脉的法治长卷,一场关于守护与传承的文明对话就此展开。
凝青:寻一缕天青色的文明魂魄
“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宋徽宗的一场梦境,让汝瓷的釉色成为华夏美学的至高意象,使其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璀璨明珠。而汝瓷烧制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更是凝聚了无数匠人的心血。我们以此为切入点,以汝瓷文化为核心,将检察元素巧妙融入,为视频创作赋予了独特的灵魂。
在表现形式上,我们以镜像阵为创意亮点。汝瓷化身的少女在镜像中穿梭千年,不仅展现了汝瓷从诞生到发展的传奇历程,更成为连接古今的纽带。为了生动呈现这一故事,我们在角色塑造上精心挑选。对于汝瓷少女,注重突出其背影的意境美,通过朦胧的视觉效果,营造出神秘而悠远的氛围,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汝瓷的诗意世界中。而在呈现古代场景时,从宋徽宗的梦境到汝窑匠人烧制瓷器的画面,精心打造服化道,力求还原宋代的风貌。现代场景的刻画则聚焦检察官与汝瓷的紧密联系,通过他们的工作细节,展现检察履职的专业与担当。
“检釉天青色”——检察履职当如天青釉水,既守其“形”(物质载体),更护其“魂”(历史价值、文化精神),既要浸润文化遗产的每一寸肌理,又要以法治之火淬炼出历久弥新的文明之光。这不仅是司法与文化的诗意联结,更是检察职能的文明自觉——以釉之柔浸润文脉,以火之烈捍卫法度,终令文化遗产如天青釉色般,在法治穹顶下熠熠生辉。
淬火:铸一道守护文明的法度筋骨
创作中最动人的场景,往往诞生于淬火般的碰撞。当暮色浸染汝河,当汝瓷少女的幻影掠过汝州市检察院,穿梭在古窑址间的“益心为公”检察蓝,恍若散落人间的星辰坠入玛瑙釉中,恰似往来汴京与汝州的押运官,守护着文明的火种。
汝州作为汝瓷的发源地,拥有丰富的汝瓷文化资源。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汝瓷文化面临着诸多挑战,如非法盗挖釉料、仿冒侵权等问题。汝州市检察院深入调查汝瓷文化保护现状,针对这些问题依法立案、发出检察建议。
循着釉料配方中“钾长石”的分子结构,在汝河两岸的沟壑间我们看见法治守护的印记——检察官踏着晨露勘察盗采现场,无人机掠过裸露的矿脉,遥感测绘仪记录下的每一道伤痕,他们蹲在盗采现场测量矿坑深度时的背影,他们为非遗传承人建立检察联络站时签署的文书……这些现代科技编织的防护网,恰似当年窑工筛选玛瑙的密目筛,筛去贪婪与破坏,留下纯粹与永恒……
我们将这些检察履职的真实案例作为视频的主要情节,构建起作品的坚实骨架。在镜头下“检察建议书”化作视觉符号,法律文书与艺术载体的交融,让冷峻的法条有了文化的温度,也让千年技艺在法治的框架下重焕生机。
开片:听一曲古今共鸣的文化交响
开窑声音似风铃,满眼皆是醉天青。汝瓷之美,在于釉面蝉翼纹中藏着的“生命的呼吸”。
“真好听,像风铃一样清脆。”在研学现场,检察官带着小学生聆听汝瓷开片的美妙声音。我们设计“开片”这一场景,开片如同风铃可开千年,源于文化的血脉已在心中潺潺流动。这一刻,文化传承的密码在司法温度中完成代际传递。视频中汝瓷少女徐徐环顾的是检察官各种工作场景,少女化身为开篇的汝瓷瓷器,而各屏幕里出现散落在世界各地的60 多件古汝瓷镜头,从汝瓷变为“CHINA”演变为甲骨文“中国”及六种字体的“中国”。
守护文化遗产从来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让古老文明在法治的窑变中焕发新生。而今,这卷融合天青釉色与检察蓝的文明长轴,正沿着黄河故道的走向,向着文化强国的地平线徐徐展开。这片诞生过旷世名窑的土地,正以“检釉交融”的笔法,续写着文明的新传奇。
(作者分别系检察日报社驻河南记者站站长,河南省平顶山市人民检察院政治部宣传处负责人,河南省汝州市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政治处主任)
第8748期
安徽检察新媒体出品
终审丨吴贻伙 二审 丨吴荧
来源丨法治新闻传播
编辑丨李昂
投稿邮箱丨ahjcxm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