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初,彭德怀为牺牲的老战友邓萍写完墓碑题词后,情不自禁的写了一首长诗,回忆了红五军自1928年平江起义到部队发展成红三军团,第二次占领遵义的辉煌历程。

写诗能抒情,当然是好事,可是国防部副部长,开国大将黄克诚看到后,却是将眉头拧得很深。



原来,彭德怀写完诗后,将纸张铺满了整个国防部的大楼,出于对彭德怀的关心,也是多年老战友间的情谊,黄克诚专门找到了彭德怀办公室的主任,提醒道:“太张扬了,太张扬了。”

也许是考虑到旁人不懂自己的深意,黄克诚又语重心长地说:“告诉你们彭总,以后不要乱写,弄不好是要犯错误的。”

黄克诚为什么会有如此的论断呢?



黄克诚与彭德怀的交往,细细数来,已经有数十年了,早在1930年时,两人就有了交集,当时黄克诚戴着厚厚的眼镜,在攻打修水县城时,提着大刀冲锋的场景,给彭德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战后,他就批评了黄克诚:“你戴着这么厚的眼镜片,敌人一看,就知道是当官的,容易遭枪子儿,你死了,部队怎么办?”虽然是批评,但是黄克诚知道,这是彭德怀对自己真诚的关心,所以,他很是感动。

对黄克诚,彭德怀以为他在之后会好好打仗,哪知黄克诚却是接连给他“惹乱子”



黄克诚是湖南人,他的身上,拥有许多湖南名人身上同有优秀品格,即能征善战,虽血染沙场却乐此不疲,性格倔强,敢于坚持真理,虽折翼却仍不屈。

1930年,红军在“立三路线”的影响下,做出了攻打大城市的错误选择,黄克诚对此相当抵触,所以他立刻给彭德怀写了一封信,请彭德怀综合考虑。

彭德怀虽是红三军团的军团长,但他不能不执行命令,不过,他选择了折中,没有率领攻打武汉,而是攻打了长沙。



尽管如此,黄克诚也认为不合理,所以,他多次向上级反映,请求改变策略,黄克诚此时的身份不过是一个师级干部,他的建议之后不仅没有被采取,反而他还被降职为了团干部。

面对真理的考验,黄克诚却并未屈服,在此之后,他接连向上级反映,认为是正确的意见,但因为这件事,他也被上级屡屡的驳回,降职。

到后来,他甚至成为了一名最底层的红军干部,彭德怀见状,担忧地对黄克诚说:“你以后能不能不要乱放炮?”



黄克诚反驳道:“我又不是哑巴,怎么能不说?”

面对倔强的黄克诚,彭德怀心中感慨,他对黄克诚的印象更深了,后来,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黄克诚与彭德怀曾朝夕相处,也天各一方。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两人才重新走到了一起,他们相互讨论,相互切磋,他们,是有着深厚情谊的知心朋友。



在新中国的许多部门中,争论最多的上下级,就是彭德怀与黄克诚,有时候,两人会因为一件事争得面红耳赤,但是这并不伤害他们之间的感情,谁有理,就听谁的。

也正是因为两人性格都很坦荡,耿直,所以他们的交情也最深,相对于彭德怀而言,黄克诚内心的思考更为全面,透彻,所以,在很多时候,黄克诚都会在工作中,给予彭德怀一些必要的提醒与帮助。

正如文章开头所讲,彭德怀写完诗后,铺满整个国防部大楼,黄克诚见状拧眉提醒,说他:“太过于张扬了。”



实际上,黄克诚的提醒并没有错,众所周知,我们看历史,当然是要从当时年代出发,此时的彭德怀,因为指挥了抗美援朝战役,在全党全军,乃至国际上,都有很高的威望。

因此,黄克诚提醒彭德怀的目的,就是希望他能够低调些,不要搞的太过火。



事实上,黄克诚对彭德怀的担心,是很有必要的。

这一年的庐山会议,黄克诚本来不用参加,哪知仅几天后,他就收到了毛主席的通知,要他立刻上庐山。

黄克诚得知后很纳闷:“庐山会议是政治局扩大会议,我又不是政治局委员,为啥要参加呢?”



而当黄克诚来到庐山的第一天,当他见到周恩来总理后,周恩来便意味深长地和他说了一句话:“你来晚了一步,如果你在7月14号以前上庐山,彭老总那封信就不会拿出来了。”

什么信?黄克诚心里有些疑惑。

当天晚上,当黄克诚看完彭德怀的信后,深深吸了一口气。



对黄克诚的上山,彭德怀很是高兴,同时,彭德怀也询问了黄克诚对他写的信的看法。

黄克诚坦然地说:“彭总,有意见可以当面提,为什么要写信呢?这封信写的不好,里面有些用词和想法也提的不好。”

尽管对彭德怀的信中的说法提出了质疑,但总体来说,黄克诚还是对这封信的内容持肯定态度的,也正因为如此,他之后被撤销了所有的职务。



此后多年,彭德怀与黄克诚再次“天各一方”,甚至1974年彭德怀在301医院治疗时,黄克诚都不知道,当时,他也在301医院。

直到彭德怀去世后,他才知道这件事,后来,彭德怀的侄女彭梅魁找到了黄克诚,告诉他,自己的伯伯在去世前,还在念叨着他的名字,黄克诚听后,泪如雨下。

1977年后,黄克诚恢复工作,他在谈到彭德怀时,常与人说道:““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做梦经常同他在一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