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若有光,何惧路长。

可当孩子眼中那份对世界的好奇与热忱,渐渐被试卷和排名磨得黯淡,我们心头是否也会掠过一丝沉重?

我们倾尽所有,只盼孩子羽翼丰满,翱翔天际。

但有时,孩子却像被无形的绳索缚住了翅膀,在一次次尝试后,流露出“我不行”、“努力也没用”的疲惫与迷茫。

这,并非孩子天生脆弱或懒惰。

很多时候,是一种名为“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在悄悄地给孩子的心灵套上了枷锁。

它像一团迷雾,笼罩在那些日复一日面对统一标准、高压环境的孩子心头。

今天,让我们一起拨开这层迷雾,看清它如何形成,又该如何帮助孩子挣脱。



01

当“努力”遭遇“现实”的墙壁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心灰意冷,也非一蹴而就。

“习得性无助”的种子,往往在孩子感知到“努力与结果失联”时,便已悄然埋下。

想象一下,当我们的孩子,特别是那些正处于初高中,自我意识快速发展,又极度渴望被认可的少年,他们面对的是怎样的学习日常?

是排得满满当当的课程表,是每个学科严丝合缝的进度规划,是“无论你水平如何,都得完成这如山般的作业”。

这就像一条标准化的流水线,每个孩子都被期望以同样的速度、同样的节奏产出“合格品”。

可孩子不是机器,他们有自己的花期与节奏。

有的孩子可能像春日里的迎春花,早早绽放;有的则如秋日里的桂树,需要更长时间的积淀才能馨香满园。

当一个对数学不那么敏感的孩子,竭尽全力去追赶那“统一”的进度,却发现老师讲的内容如听天书,作业里的难题像一座座翻不过的山。

他熬夜刷题,牺牲了玩耍的时间,换来的可能依旧是排名靠后的成绩单,和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还需加倍努力”。

一次,两次,尚能咬牙坚持。

但当这样的“努力却无效”成为常态,孩子的心会怎么想?

“是不是我真的比别人笨?”

“既然怎么努力都追不上,我为什么要这么辛苦?”

那份最初的尝试与勇气,就像投入深潭的石子,连一丝涟漪都难以看见,渐渐地,便不愿再投了。



02

当“我不行”成为内心的常态感受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

当孩子在“努力也无法改变”的困境中挣扎时,周围环境的反应,尤其是家庭的回应,往往决定了这层迷雾是消散还是愈加浓厚。

我们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看到孩子成绩不理想,内心的焦虑不言而喻。

“你怎么就不能再专注一点?”

“你看某某某,人家怎么就能考那么好?”

这些话语,或许是出于关切,但在孩子听来,却可能变成了对他整个人的否定。

他本就因为在学校的统一标准下感到挫败,回到家中,若再接收到的是不被理解的催促,甚至是“都是因为你不够努力”的论断。

孩子的心,便会像被寒风吹过的湖面,一点点结冰。

他会开始相信,那个在挫折中逐渐形成的“我不行”的念头,是真的。

于是,我们可能会看到:

孩子在书桌前磨蹭的时间越来越长,眼神却越来越空洞。

提到考试,他会烦躁、抗拒,甚至用生病来逃避。

嘴边常挂着“学不会”、“没意思”、“反正努力了也没用”。

这并非孩子“变坏了”,而是那把名为“习得性无助”的枷锁,正在一点点锁紧,让他感到窒息,让他失去了挣脱的力气。

他不再相信努力的意义,因为过去的经验告诉他,努力了,也未必能摆脱困境。

这层迷雾,不仅遮蔽了他看待世界的眼睛,更侵蚀了他对自我的认知。



03

用“心”解开“心”的结

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病还须心药医。

帮助孩子挣脱“习得性无助”的枷锁,靠的不是更高压的鞭策,也不是更标准化的“药方”,而是家庭这份最温暖、最坚实的支持与智慧。

这需要我们转换视角,从“问题”本身,转向“孩子”本身。

请尝试蹲下来,看见并承认孩子真实的“不容易”。

当孩子向我们倾诉在统一进度下的吃力,当他表达对某些教学方式的不适应时,不要急于打断或否定。

试着说:“我知道你这段时间很辛苦,学校的要求确实很高,要跟上所有进度真的不容易。”

这份看见与理解,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它告诉孩子:“你的感受,我懂。”

重建“努力”与“收获”的连接,哪怕只是微小的成绩。

如果大的目标太遥远,那就把目标切成一小块一小块,小到孩子踮起脚尖就能够到。

比如,今天的作业,不是要求全部完美做完,而是“我们先把这三道基础题弄懂,弄透彻,就是胜利。”

孩子完成时,请具体地表扬他的努力过程:“你刚才思考这道题的样子特别专注,虽然花了点时间,但最后自己想明白了,真棒!”

这种对“过程”和“微小进步”的肯定,能让孩子重新体验到“我可以通过努力,达成一些事情”的掌控感。

在家庭这个小天地里,给孩子一些“说了算”的空间。

在学校,孩子可能处处被“安排”。那么在家里,能否在一些事情上,听听他的想法,让他做主?

比如,周末的学习计划,可以和他一起商量:“你觉得是上午复习数学效率高,还是下午?”

或者,当他遇到学习困难时,问他:“你觉得,我们是先自己研究一下书,还是找个相关的讲解视频看看,或者问问同学?”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选择权,却能悄悄滋养孩子内心的自主感,让他觉得“我不是完全被动的”。

还有更重要的是,父母自身的成长与情绪稳定。

面对孩子的学业压力,我们家长比谁都焦虑。

但我们的焦虑,会像空气一样传递给孩子,加重他的负担。

学着先安顿好自己的心,用平和稳定的情绪去面对孩子的起伏。

当我们不再将所有的焦点都放在“分数”和“名次”上,而是更关注孩子作为一个“人”的成长,关注他的情绪健康、品格培养、兴趣发展。

孩子才能从我们这里,汲取到面对困境的勇气和智慧。

为人父母,我们与孩子是一场相互的陪伴。

我们无法改变教育大环境的浪潮,但我们可以努力成为孩子在风浪中最坚实的避风港,最温暖的灯塔。

当孩子的心灵不再被“我不行”的枷锁束缚,当他知道无论外界如何评价,家中总有理解与支持。

那份源于内心的力量,便会如春草般,破土而出,生生不息。

愿我们的孩子,都能挣脱这无形枷锁,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PS:我想有家长可能会想了解一些在家里具体可行的一些方法,但因考虑到孩子年龄每个家庭跨度会比较大,还有每个家庭的环境和情况不一样,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会想做一个关于学习篇的专题。大家到时候可以关注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