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到了,随着温度的升高和降雨的增加,空气中的潮湿感和闷热感也会增加,身体容易出现倦怠乏力、皮肤油腻、消化不良等脾虚湿重的情况。

要改变这种状态,首先要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


这8种行为,容易“养湿气”

1、睡不够

工作忙,生活累,人们不得不挤走睡眠时间,来填补白天不够用的时间,久而久之,睡眠就被透支了。

睡不够觉会严重影响身体的正常运转体系,给身体带来一系列伤害,比如内分泌功能紊乱、机体的代谢出现问题,影响一些毒素或者代谢产物排出体外。

睡够觉、睡好觉,可以让我们的身体更轻盈。建议至少保证每天晚上11点前就睡觉,白天适当增加一些运动会让你的睡眠质量更高。

2、口味重

夏天夜晚的街头,麻辣小龙虾、麻辣烫等重口味小吃是很多人的最爱。

夏天湿气较重,吃点麻辣的食物有助于除湿、开胃和醒脾,但吃得太多会刺激口腔、食道和胃的黏膜,容易引起胃火,长口疮,这时可喝点绿豆汤或酸梅汤清火。

3、爱吃冷饮

一到夏天,冷饮便进入了热销期。有些人吃起来毫无节制,寒气也随之进入体内。

生冷之物伤脾胃之阳,常见的表现是舌苔白腻,轻则腹痛、腹泻,重则恶心呕吐。缓解不适症状的方法是喝点姜汤,如果恶心想吐,还可以喝点藿香正气水,吃冷饮的时候最好多在嘴里含一会儿,以减少对脾胃的刺激。

对于凉性的蔬果,大家在烹调时,最好加入葱、姜来减弱此类蔬菜的寒凉性质。

4、过度饮酒

古人说“酒为湿热之最”,喝得多了,时间一长就容易产生湿热。湿热怎么诊断?可以望自己的舌象,长期喝酒的人舌苔多白腻、黄腻,上面厚厚的一层苔,这是湿热伤了脾胃,脾胃不能运化水谷,水湿停留体内的表现。

若不加注意,再喝的话,日久就会导致脾胃进一步损伤,出现气虚无力,甚至伤肝伤肾,表现为肢体颤抖等。

5、运动少

运动少的人容易出现身体沉重、四肢无力等湿气大的表现。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湿气就越多,久而久之,身体还可能出现疾病表现。

6、久坐不动

《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记载,“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其中的“肉”指的就是人体的肌肉。长时间处于久坐状态,肌肉得不到运动,就会慢慢变得没有力气,甚至萎缩。

脾是后天之本,主运化、主肌肉,伤肉就是伤脾。脾失健运,就会造成脾胃的消化、运转气血的能力下降,最大的特点就是“懒得说话”,总觉得站着不如坐着,坐着不如躺着。

同时,还会引起胃肠道蠕动速度减慢、消化液分泌减少,出现食欲不振等症状,加重人的腹胀、便秘、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症状。

7、过度吹空调

过于贪凉容易损伤人体阳气,让湿邪寒邪侵入身体。建议大家不要一直待在空调屋里,要适当增加户外活动,接触阳光。

现在很多人晚上睡觉在空调、电风扇环境中,很容易出现肚子凉痛,甚至腹泻,都和外寒侵袭脾胃有关。

此外,夏天洗澡时要注意洗澡水别太凉,洗头后要及时吹干。

8、不通风

一些生活细节也会导致周围环境和身体里的湿气加重。比如,喜欢坐在地板上玩耍、长时间待在密闭的房间里等。建议大家平时要适当开窗透气,特别是房间内潮气重时。


运动袪湿,更健康

运动是一种非常健康、非常绿色的祛湿方法。运动可以缓解压力,促进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跑步、健走、游泳、瑜伽、太极等运动,有助于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

一般来说,每天保证40分钟左右的运动,适当地出汗并补充水分,这样可以使体内的“湿气”每天被清理、更新一次。

需要提醒的是,初夏运动不宜过汗,刚开始运动应以慢跑、散步、郊游为宜,待身体较为适应后再逐渐增大运动量。

如何检测自己身体祛湿的效果呢?比如连续运动半个月,感觉自己的身体比以前轻盈了,起床的时候没有那么疲累乏力,没有了湿重如裹的感觉,同时发现大便不怎么或者不粘马桶了,这就表示达到了祛湿的效果。

来源:广东中医药综合整理自养生中国、中国中医药报、生命时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