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三贤故里”下邽镇,千亩葡萄藤架在渭北平原上绵延舒展,这里不仅承载着“诗魔”白居易、“书法四大家”之一的柳公权等先贤遗风,更孕育着现代产业振兴的蓬勃生机。2024年5月,临渭区人民法院官道法庭搬迁至此,这支由2名员额法官、2名法官助理、3名书记员组成的队伍,以“脚下沾泥、心中有光”的姿态,将司法服务深深扎根乡土,在守护公平正义的道路上书写着温暖而坚实的篇章。
扎根乡土 田间地头的“移动法庭”
官道法庭法官高晓娟一行人走进田间,对一起相邻侵权纠纷案件进行实地调查。
“法官,我这葡萄马上就要采摘了,谁知邻家浇水把我的葡萄树淹了,你看这么多果子就这样糟蹋了,我的损失是不是该赔偿!”老张手指果树无奈地说道。
“我也不是故意的,我浇地哩,把这些水流到你地里我还损失了呢,都是一村一院的,至于把我告到法院不!”对面的老王心中不忿。
高晓娟认真听取了当事人的诉求和意见,多次组织双方会面沟通,实地查看葡萄园的具体情况,并听取周边村民意见,积极引导双方换位思考,强调邻里和睦的重要性,最终经过多轮耐心细致的调解,促使双方握手言和。
这样的场景,对官道法庭的干警而言早已是工作常态。
自搬至新址办公一年多来,官道法庭共受理案件1008件,结案696件。面对堆积如山的案卷,干警们白天奔走调解,夜晚伏案撰写文书。
法官高晓娟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肖某某诉赵某某等人共有纠纷案件需到房管所、银行调取相关材料;张某某诉李某某宅基地纠纷案件需到土管部门、村委会了解相关情况,约见双方明日调解……”这些琐碎的文字,串起了他们服务群众的日常轨迹。
为了让司法更贴近群众,官道法庭推出“适老型”诉讼服务,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立案、远程调解等便捷服务;对涉未成年人、妇女案件,主动协调法律援助;把法庭“搬”到田间地头、农家院落。
“闺女,我眼花,这字咋签?”年迈的王婆婆坐在轮椅上,看着立案材料犯了难。书记员姚幸立刻蹲下身子,握着老人的手,一笔一画地教她签字;遇到行动不便的当事人,法官助理王昊晨便主动带着立案材料上门。
“以前打官司要去城里,现在法官踩着露水就来了!”村民感慨道,正是对这支“移动法庭”最生动的褒奖。
护航产业 法治赋能“甜蜜事业”
下邽镇的葡萄产业年产值超亿元,官道法庭主动成为这片“甜蜜事业”的守护者。
某葡萄协会与收购商因货款问题产生纠纷,协会资金链濒临断裂。法庭立即开通绿色通道,法官干警连夜梳理证据,组织双方调解。
“我们理解您资金周转困难,但诚信经营才是长久之道。”高晓娟的一番话,让收购商最终同意分期支付货款。
拿到首笔款项时,协会负责人红着眼眶说:“这笔钱是我们做生意的‘救命钱’啊!”
为预防纠纷发生,干警们定期深入葡萄园、加工厂开展“法律体检”,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合同签订、知识产权保护等知识,为辖区企业商户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一年来,官道法庭妥善审理涉企案件43件,帮助企业挽回经济损失超200万元,为产业发展筑牢法治屏障。
多元共治 编织基层治理“平安网”
“要不是法庭和司法所联手,这钱怕是要打水漂了!”在一次联合调解中,成功追回欠款的杜某某拉着调解员的手连声道谢。
面对错综复杂的矛盾纠纷,官道法庭在上级法院的指导下,立足实际,与辖区三镇司法所、村委会建立了“每周一碰头,每月一研判”的协作机制,共享矛盾隐患信息,通过“法律明白人”培训、庭审观摩等活动,培养基层调解骨干,推动构建多元共治矛盾纠纷化解格局。
“现在村里的大事小情,不用打官司,找调解员就能解决。”村民的话语,折射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显著成效。2024年官道法庭指导基层调解组织化解纠纷30多起,将大量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不仅如此,在普法宣传上,官道法庭也下足了功夫,他们将法治课堂搬进学校,用情景剧、动画短片等形式为孩子们讲述法律知识,在集市上发放宣传册,用方言解答群众疑问……
“法官就是守护公平正义的使者!”参加法庭开放日活动的中学生这样说。
从田间地头到企业车间,从校园课堂到社区院落,官道法庭的干警用汗水浇灌法治之花,用坚守守护万家安宁。他们将继续扎根三贤故里,践行司法为民初心,在基层治理的广阔天地间,绘就更加绚丽的法治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