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前言
前一天还在表示“不可能为了谈判降低关税”的特朗普,只隔了不到24个小时,接受记者采访时口风又一次变了。
日前他在白宫明确表示,对中国的145%税率已经“到顶”,未来准备下调。
特朗普频繁改变表态,到底因为什么原因?美国三连对华示好,中美谈判前景如何?
中国商务部在日前宣布接受美国的会谈邀请,即将在瑞士开始首次中美接触。
在此之前特朗普政府已经多次向中方发出各种各样的信号,最夸张的时候甚至称“中美正在谈判”,被我方火速辟谣。
这次中美真的开始谈了,美国官员一夜间口风突然开始转向“保守”。
特朗普态度强硬地表示“不会为了谈判对华减税”,还暗示是中国找美国来谈的,可以说态度和之前已经大相径庭。
此外,美国财长贝森特也告诉媒体,不要对中美第一次谈判就和解抱有太大希望。
中国和美国应该先解决关系紧张的问题,然后继续推进。
不过美方的口风虽然强硬,但在实际行动上做出了三点让步。
其一就是美财长贝森特在7日告诉记者,这次和他一起去组团谈判的美国官员是贸易代表格里尔,特朗普的“关税智囊”纳瓦罗则被排除出局。
这次特朗普的“对等关税”也被认为是他一手策划的,被马斯克指责“这样的人拿到博士学位是绝对的坏事”。
消息人士称,纳瓦罗的“关税理论”荒唐至极。
但他会投特朗普的所好,一直主张继续对外谈判封锁中国的经济,且美国千万不能和中方缓和关系,否则就会给中国“机会”。
几天前他还指责英国,挑拨欧盟不能对华签协议。
但最终纳瓦罗没有资格“上桌”谈判,被认为是美国表现出的一个明显缓和的信号。
其二是7日美国宣布准备实行新的对华免税政策。
当天贝森特在听证会上表示,特朗普政府已经在商量对儿童汽车座椅、婴儿推车等其他婴童出行必需品实施豁免,这显然是针对中国进行的。
美国媒体称美方在婴儿车、玩具方面对中国“极度依赖”,达到了90%左右的门槛线。
这次关税战一个多月以来,美国已经有很多厂家的婴儿车、座椅面临库存清空和断货的节点。
在中美会谈出结果之前,他们已经扛不住了。
美消息人士也称,之前对其他国家进口的婴儿产品符合市场风向且有利润的很少,以至于现在不靠中国已经不行了。
这已经是一个月之内美国将要出台的第二类对华豁免产品。
上个月11日美国悄悄出台一份新修改案,对电子产品等数百亿美元价值的进口货物进行豁免。
不管是电子产品还是婴儿产品,美国对华都绝对是“硬需求”。
正如美国前财长耶伦在接受采访时所说的一样,美国进口中国40%的产品实际上都是“生产产品”所使用的。
随着时间的增多,还会有更多“中国制造”面临关税豁免。
特朗普垒砌的关税壁垒现在正被这些豁免“打孔”,不改不行了。
其三是特朗普本人在8日接受采访时突然主动改口,表示对中国商品征收的145%关税“已无上调空间”,因此未来势必下调。
就在前一天这位美国总统还口口声声表示“不再调整关税”,为什么现在突然转变得如此快?
这里美国经济人士认为,特朗普很可能想对中国示好,表现出美国的让步和所谓的诚意。
但如果仔细看一下会发现,特朗普所谓的“调整关税”最终结果并不是这样的。
因为《纽约邮报》8日报道称,美国政府正在考虑“最快下周”改变对中国的关税幅度。
在145%的基础上削减一半以上,区间在50%到54%之间。
4月23日美国的一篇报道提及,特朗普也提到减税但准备降低的区间是50%到65%。
事实是这种所谓的“让步”没有任何意义。
因为按照现实情况来看,关税一旦超过50%(甚至更低)之后,贸易就会寸步难行。
所以特朗普的这个削减虽然是“大幅”,但看起来的确价值不大,只有象征意义。
由此来看,在和美国即将进行的会谈中要小心“陷阱”。
首先是特朗普反反复复的手段。
在谈判初期提出一些看似诱人的承诺,如增加进口、降低部分关税等,但这些承诺往往缺乏实质性的保障,美方随时都能改变。
这种虚假承诺不仅浪费了谈判双方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还不利于接下来的会谈工作。
美国一而再再而三声称调整关税,已经让他们的“信誉”岌岌可危了。
其次根据最近美国官员的风声,要小心特朗普政府“以退为进”,故意延长谈判时间,增加谈判成本和不确定性。
这种拖延战术不仅能拖住美国企业的不满,还能给美国争取更多机会和其他国家签协议,达到孤立中国的目的。
对此中方早已经有言在先:
如果美国的谈判企图以谈为幌子,继续搞胁迫讹诈,中方绝不会答应,更不会牺牲原则立场、牺牲国际公平正义去寻求达成任何协议。
参考资料
《商务部:中方决定同意与美方进行接触》人民网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中美经贸对话磋商情况答记者问》商务部
《特朗普:对华关税145%到顶了,要降》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