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2025年5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再一次引发国际舆论哗然,他不仅重提“控制格陵兰岛”的想法,还首次明确表示“不会排除通过军事或经济胁迫手段达成目的”。这不是玩笑,更不是外交失言,而是华盛顿对全球战略资源赤裸野心的最新一击。



据“政治新闻网”欧洲版5月12日报道,北约前秘书长、丹麦前首相拉斯穆森罕见发声,公开批评特朗普的相关言论,称自己“深感担忧”。他明确指出:“丹麦是美国最亲密、最可靠的盟友之一”,并重申格陵兰岛是丹麦的一部分,间接回击了特朗普试图“摘桃子”的霸权姿态。

这一警告背后,透露出的不仅是盟友之间的裂痕,更是美国全球战略掠夺行为的系统性升级。从2019年特朗普首次提出“买下格陵兰岛”的荒唐想法,到如今以“经济或军事方式”取得控制权的半公开威胁,这一系列动作暴露了美国政权面对全球资源版图时从未真正收敛的贪婪。

别以为这是“特朗普个人风格”。美国国务院、五角大楼、CIA近年来对格陵兰的关注呈现出制度化、长期化、技术化的趋势。据英国《天空新闻》5月9日报道,美国情报系统已在大力加强对格陵兰岛的情报搜集与监控。与此同时,美国国防部正考虑在岛上重建多个冷战时期废弃的监听站与雷达系统,并通过第三方“科研项目”在格陵兰部署双用途基础设施。

一边喊“合作”,一边部署监控;一边叫嚣“自由世界”,一边研究“控制对方主权”。这不是特朗普的问题,而是美国霸权逻辑的制度化延伸。格陵兰岛之所以引发白宫如此兴趣,原因再清楚不过:战略地位+资源宝库。



地缘上看,格陵兰是连接北美与欧洲的枢纽点,同时控制着北极航道的核心节点。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航线日渐可通,谁掌握格陵兰,谁就拥有进入北冰洋、控制欧亚通道的咽喉。而在战略资源层面,格陵兰被认为蕴藏着大量稀土、铀矿、钛矿等关键矿产,是全球能源与军事产业链的潜力“后花园”。

这正是美国急于“插旗”的真实原因。对华稀土供应链竞争日益激烈之际,美国不愿将希望寄托于亚洲,也不甘心被中国“卡脖子”。格陵兰成为了它“北极资源多元化布局”的首选突破口。只是,白宫不会说自己在“抢资源”,而是换上一套外交辞令,“战略合作”“自由通航”“安全共享”。

但这套话术,对丹麦政府和格陵兰自治政府已经失效。丹麦政府多次表态:“格陵兰岛不是商品,不出售,也不转让。”而格陵兰自治政府总理尼尔森更直接回应称,美方正在做的,是“完全不可接受的主权侵犯”。

讽刺的是,美国一方面高调宣称“反对他国侵犯主权”,一方面却肆意干预盟友事务,连一个属于北欧王国的自治岛屿都敢公开提出“强夺”。这不是双标,这是赤裸裸的全球掠夺意志。荒唐的是,美国将这套霸权操作包装成“安全合作提议”,妄图用合作外衣遮蔽其地缘扩张的本质。



特朗普政府此次重提格陵兰议题,表面上是出于经济与军事双重考量,实则还夹杂着内政驱动,利用“地缘扩张主义”煽动国内民族主义与强硬外交支持,为即将到来的选举积累舆论势能。在通胀压力、高失业率、财政赤字夹击下,特朗普需要一个“看起来很强”的国际议题来转移视线。而格陵兰这个遥远、陌生、充满战略幻想的小岛,就被再度拉出来,充当了美式民族主义宣传的牺牲品。

美式掠夺从未停止,只是不断升级换代、改头换面。当初是“买”,如今是“控”;当初是假装谈判,如今是威胁干预。而背后不变的,是华盛顿对他国主权与资源的天然蔑视,以及对国际规则的工具化利用。

美国口中的“规则”,只在别国头上执行;而一旦涉及自身利益,就立刻翻脸,单边主义、军事讹诈、经济霸凌悉数登场。格陵兰不过是又一个受害者,和过去的中东、拉美、非洲、甚至欧洲本身并无二致。

这一次,特朗普叫嚣要“控制格陵兰”;下一次,会是谁?当“盟友”也不再安全,当主权在美方眼中可以谈判、可以买卖、甚至可以用武力获取,世界才真正看清了:这个“世界警察”,从未有任何道德底线。所谓“自由世界的灯塔”,实则是一座用军火和美元堆砌起来的掠夺机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