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7 号,那天网上传开一篇《重庆这 8 位同学获国家奖学金》的推文。推文中提到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2021 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刘某乔,她拿了 “微瑞杯” 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西南赛区一等奖,还发表了 5 篇 SCI 一区期刊论文、9 篇 SCI 二区期刊论文,有 3 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还当了两学期助教,工作时长 60 小时,学业帮扶志愿服务时长累计 24 小时。
本科生发 SCI 论文本来就少见,刘某乔一下发 14 篇,这太不符合常理了,网友们立马怀疑她这些学术成果是不是真的。
事情越闹越大,网友深挖发现,这 14 篇 SCI 论文里,刘某乔都不是第一作者,是第三、第四作者,她在论文里到底贡献多大很可疑。而且这些论文里经常出现刘某华的名字,这刘某华就是重庆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
在知网用 “刘某乔” 搜,发现她名下专利不止 3 项,有 14 项。最早的专利申请时间是 2016 年 11 月 8 号,按年龄算,那时候刘某乔还在读初中,并且这些专利第一发明人大多也是刘某华。种种迹象表明,刘某乔学术成果背后好像有事儿。
面对舆论压力,重庆大学5 月 8 号晚上发了情况说明,说学校很重视网上关于刘某乔发表论文这些事儿的讨论,马上成立专项工作组去调查核实。过了两天,5 月 10 号,调查结果就出来了。
原来刘某乔是该校研究生院副院长刘某华的女儿,刘某华安排刘某乔参与了自己部分署名论文和专利的研究工作,存在论文和专利署名不当的学术不端行为。而且刘某华的论文还有图片上传错误这种学术不严谨的问题。
重庆大学给刘某华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免去他研究生院副院长职务;按程序撤销刘某乔获得的国家奖学金等荣誉和奖励。
听说刘某乔收到了包括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内的好几所知名国外大学的录取通知,本来都准备出国留学去深造了。国外高校对学术诚信极为看重,此次刘某乔的学术不端行为已经影响到她的信誉问题,这些国外高校很可能会重新评估其申请,甚至取消录取资格。如果真的因为此次事件导致留学梦破碎,对于刘某乔而言,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教训。
这些年,高校学术不端现象挺多,像一些特殊培养模式,比如 “4 + 4” 医学博士项目,也引发过争议。这些问题不光损害学术生态的公信力,对教育公平冲击也大。好多寒门学子苦读十多年才考上大学,却看到有些同龄人走歪门邪道轻易拿到学位,这种落差很容易让他们怀疑制度公不公平,甚至产生 “付出也没用” 这种消极想法。
读书接受教育是一些人改变命运的主要办法,要是公平性没了,底层奋斗的人积极性会受挫,大家对知识价值的根本认同可能都被动摇。
在学术圈,挂名难度大,如果挂的不是第一、共一、通讯作者,至少不是第二作者,大家基本就默认这论文和你关系不大,明眼人都懂这个道理。现在这 “学术奇迹” 一个接一个,重庆大学刘某乔靠着 14 篇 SCI 论文和 3 项国家专利,活脱脱演绎了 “学二代” 的标准成长剧本。普通本科生还在实验室老老实实洗试管,人家刘某乔已经靠着 “父爱如山式科研”,实现了从初中生到学术明星的大跨越。
刘某乔这科研履历,简直能称上 “时间管理大师”。初中的时候就以第三发明人的身份参与专利申请,那时候同龄人还在忙着解二元一次方程。上了大学更是厉害,成了 “论文收割机”,在她父亲刘某华教授 —— 重庆大学化工学院原副院长、国家级人才 —— 带领的科研团队里,以第三、第四作者的身份一篇接一篇地发 SCI 论文。
这种 “家族式科研流水线” 的运作模式,就像是把学术资源精准地送到了 “自家人” 手里,把 “科研基因代际传承” 展现得淋漓尽致。普通学生为了能有个实验机会,绞尽脑汁想办法,刘某乔倒好,国家级课题组的全套资源都供她使用,从实验设备到数据资源,从论文润色到期刊投稿,全程安排得明明白白。这哪是什么 “科研启蒙”,分明就是 “学术 VIP 速成班”。
刘某乔还有托福 97 分、GRE322 分的成绩,还拿到了伯克利等名校的 offer,这 “学霸人设” 和 14 篇 SCI 论文的 “学术光环” 相互映衬,看着特别厉害。可大家都忍不住想,在这些光鲜的履历里,有多少是她父亲团队的 “集体智慧”,又有多少是评审专家看在 “刘教授之女” 的面子上给开了绿灯?毕竟在现在这种所谓的学阀体系下,“拼爹” 好像成了最有效的学术加速器。
学阀这种生态带来的问题,只是学术圈 “近亲繁殖” 的一小部分表现。之前有 “董小姐” 的事儿,现在这种靠着特殊关系获取学术资源的情况越来越受关注。
教授子女靠着家族资源轻轻松松就拿到论文、专利、奖学金,寒门学子却只能在实验室门口排队等仪器用,学阀集团把学术评价体系变成了 “人情往来” 的工具,像上海交大举报学阀的程先华教授这样真正有才华的人,却只能通过起诉教育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这多讽刺啊。
那些学阀一边喊着要 “破除唯论文论”,一边拼命往自己子女的简历里塞 SCI 论文;一边批判别人 “学术不端”,一边把实验室当成家族财产传给后代。真不知道 “老子英雄儿好汉” 这种所谓新时代的 “科研童话” 还能存在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