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咔嚓”一声脆响,颗颗青果坠入竹篓。五月的饶平县新圩镇,2.1万亩梅林绿浪翻涌,肩挑竹篓的梅农穿行在虬枝盘结的老梅树间,空气中浮动着酸甜的果香。
*图源网络
新圩镇素有“青梅之乡”美称,至今已有300多年的青梅栽培历史,是饶平县最早种植青梅的乡镇,也是饶平青梅最大的产区,年产值超2亿元,为当地农业经济提供了重要支撑。随着“梅乡新圩”的品牌越来越响亮,浮山法庭司法保护的脚步也越来越有力。正值一年青梅丰收季,梅农们、梅商们开始忙碌于田间地头、车间内外,饶平法院浮山法庭的干警们也步履不停,以司法之笔绘就乡村振兴“梅”好画卷。
暖心一信滋养梅林沃土
采摘工人的权益如何保障?承包农用地的合同应当注意些什么?种植、采摘、收储茬茬相接,关系后续的购销和产品附加值如何高效呈现?带着这些问题,浮山法庭为梅农梅商们量身定制《致广大梅农(商)朋友们的一封信》,直击种植、买卖、用工等梅农最关心的风险和难题,并一一提出解决之道,力求把好青梅产业第一道“法治关”。
“以前雇佣工人都是熟人介绍,现在听法官这么一说,我要记得保留聊天记录和签协议!”梅农陈大哥抹了把额头的汗珠,黝黑脸庞绽开笑容。微信聊天记录如何固定证据、口头约定怎样补强效力?随着聊天的深入,干警们结合青梅买卖的真实案例,解答大家提出的法律疑问,解读青梅顺利“流入”市场的法治路径,法律专业知识也渐渐说进大家的心坎里。
通俗易懂的“一封信”,深入田间地头的普法模式,切实增强梅农梅商们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的意识,提醒梅农们遇到纠纷应通过法律途径维权,充分保障青梅采摘顺利进行。
综治服务下沉交易一线
满载青梅的三轮车突突驶向集中收购点,收购商正迫不及待地等着以最合理的价格收购最优质的青梅。“一车梅,两头富”,收购商一头连着果农,一头连着加工厂,收购活动包含买卖、运输等方面,牵涉着多方法律主体。买卖发展起来,纠纷也日渐增长,如何在前端高效化解也成了办案法官的心结。
浮山法庭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契机,联合新圩镇政府深入探讨、研判,在集中收购点联合开展实地调研,把矛盾根源找出来。在与大家分享丰收喜悦,闲话家常的同时,也了解到当前青梅产业发展中所碰到的法律难题:老乡们一般当场交易,赊账也碍于宗族邻里,不签书面合同,账目越拖越“糊涂”。纠纷来到法院时,邻里矛盾升级了,但证据找不着了,案件难办了。
“一中心”管平安,“一扇门”解千结。新圩镇党委副书记林东填向在场收购商介绍到:“后续咱们法庭也会在镇综治中心常态入驻,大家有什么法律问题可以到综治中心来,司法所、市监所等相关部门也都派员入驻,乡里调解员也来了,果农们最多跑一地就可以把问题解决了,不必事事打官司。”
法治赋能守护产业“梅”景
产业链延伸到哪,法治服务就跟进到哪。针对新圩镇开发的青梅果干、梅饼、果酒、果醋等加工产品,饶平法院浮山法庭亦坚持法治之力赋能青梅发展“新赛道”,让“酸果子”真正蜕变成村民增收致富的“甜蜜果”,以产业发展“需求侧”牵引法治保障“供给侧”。
走进某青梅加工工厂,发酵池里梅果翻涌,浮山法庭干警与新圩镇政府工作人员近距离了解青梅产品从加工、浸泡到出厂的各项流程,同时与该公司负责人、员工们开展座谈,了解加工企业在技术创新、设备更新、商标注册、电商销售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纠纷,指导企业完善生产经营制度,以合法经营促高质发展,助力申报新圩青梅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及“中国青梅之乡”称号,不断提升新圩青梅的享誉度和知名度。
当法治基因融入产业脉络,新圩镇的青梅故事正书写着新的篇章。浮山法庭将细化服务产业发展的司法举措,主动靠前开展源头预防和多元解纷工作,为壮大青梅特色产业优势,构建完整产业链条,做强“土特产”文章提供司法助力,用心守护每一颗承载致富希望的小青梅。
撰稿:吴沛霖 吴可荻
来源:饶平法院
编辑:张蝶 吴柏霖
审校:张源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