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47年印巴分治78年以来,两国的矛盾和冲突总在围绕克什米尔展开,双方多年通过不断强化对地区的军事部署和军备建设,形成“以震慑对震慑”的局面,其本质上彰显的是这一地区战略地位和水资源分配的深度绑定,那么,克什米尔为何能让印巴两国纠缠多年?我国又将如何助其破局?



印巴地缘矛盾和水脉博弈

克什米尔地处南亚次大陆北部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属于青藏高原向帕米尔高原延伸部分。东侧与我国新疆和西藏交界,西连巴基斯坦,南接印度,北面则与阿富汗瓦罕走廊交界,总面积17.7万平方公里,主要由克什米尔谷地、查谟、拉达克、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罕萨、纳加尔几部分组成,历史上靠近我国西侧的拉达克和巴尔蒂斯坦还曾是西藏的一部分。

克什米尔全境多山,大部分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北侧有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的喀喇昆仑走廊,中国与克什米尔交界的乔戈里峰,海拔高达8611米,是世界第二高峰。

这片区域自古便是连接东亚、南亚和中亚的交通节点。英国殖民时期也成为了殖民者巩固殖民地位的战略要地。在殖民南亚后,英国试图继续北上,1865年非法炮制的约翰逊线,将属于我国的阿克赛钦单方面划入克什米尔地区。



二战后,英国的殖民势力在南亚难以维持,于是在1947年通过《蒙巴顿方案》,将英属印度一分为二,划成了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然而在克什米尔地区,却并未明确归属,划定边界,使其成为英国殖民统治产生的历史遗留问题,并在此后七十多年里,成为印巴矛盾的核心。同时,原本中印在克什米尔地区的边界纠纷,也因印巴分治变得更加复杂。

独立后两国发生第一次印巴战争,打了一年多,最终在联合国的调停下,于1949年划下停火线,克什米尔被一分为二,其中印度控制五分之三的土地和三分之四的人口,剩下的则由巴基斯坦管理。然而两国矛盾却并未就此化解,后又在1965年和1971年爆发了第二和第三次战争,同时边境摩擦冲突不断。

克什米尔既是连接八方的十字路口,也是俯瞰印度恒河平原,深入巴基斯坦印度河上游平原的战略要地,其高耸的地势可对周围形成有效的俯瞰效应。同时,喜马拉雅山脉作为“亚洲水塔”的核心区域,克什米尔更是成为涵养印度河水源南下的必经之地。



印度河是巴基斯坦的“生命之河”,其水系承担着该国70%的农业灌溉、60%的工业用水,以及30%的水力发电,国内90%的人口都聚集在印度河流域,然而印度河的上游大部分支流却都需要流经印控克什米尔。虽然根据印巴签署的《印度河水条约》,巴基斯坦对以西三条河流拥有优先使用权,但印度在克什米尔地区修建数十座水电站,加强对上游水源控制,在此次印巴矛盾升级后,更是将水资源武器化,给全世界开了一个坏头。

不过,克什米尔地区战略价值的多元性,也为印巴在克什米尔的困局,提供了潜在突破口。

克什米尔如何破局?

中巴经济走廊作为一带一路旗舰项目,是我国“西出”战略迈出的重要一步,也是中巴深化合作实现双赢的关键。同时,中巴经济走廊也可成为助力克什米尔矛盾的破局之道。



中巴经济走廊北起我国新疆喀什,出国境进入巴控克什米尔,斜穿巴基斯坦最终抵达瓜达尔港,线路全长3000多公里,是一条包括公路、铁路、油气以及光缆的综合贸易走廊。

以中巴经济走廊为抓手,项目启动十多年以来,我国已在巴基斯坦建成投产了7座燃煤电站、5座新能源电站、2座水电站以及1条输电线路。通过能源与基础设施的建设,助力巴基斯坦减轻对印度河的传统依赖。同时通过这一走廊所产生的经济赋能,可重塑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地区的韧性。

另外我国在巴控克什米尔援建医院,在印控克什米尔通过联合国实施 “克什米尔青年技能培训计划”,通过本土参与和多边治理,可将水资源分配与区域经济整合挂钩,对地区冲突进行有效管控。



正如巴基斯坦参议院外委会主席所言,中国方案不是短期止疼药,而是根治南亚顽疾的手术刀。

从 “冲突管理” 到 “秩序重塑”,南亚的格局也正在中国发展替代对抗的战略思维中,一步步发生反转。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