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恩,恩重如山。
我们总以为,自己有钱了,就要对父母好一点,报恩要趁早。
可是你慢慢发现,对父母太好,对谁都没有好处。
古人说:“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对父母好,和对父母太好,真的不是一回事。
01
你是父母射出去的一支箭,远行是你的使命。
纪伯伦说:“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父母生下了你,其初衷不是让你留在身边,朝夕相处。
你的父母没有皇位要继承,只有一亩三分地,耕种是很苦的;或者你的父母是打工人,岗位也不会属于他们。
父母知道,未来的路,需要你自己去走。因此,父母送你去读书,从小学到大学,你越走越远,父母就欣慰了。
读完大学,你就要独自去闯荡,父母不会一直陪你,而是远远地看着你。
如果你的父母是农村人,看到你回到老家,干点啥,父母会认为,你是最没有本事的人,走不出去。
如果你在外地混了多年,忽然就回来,无所事事。父母着急了,认为你这一辈子是废了。父母还会采用极端的方式,让你走出去,适应混社会。
在你三十岁之后,还没有对象,而是一整天窝在家里。父母就更加着急了。这不出门,怎么会遇到合适的人?父母逼着你去相亲,到处打听合适的人,最后就是送你,和另一个人,组成新的家庭,搬出去住。
俗话说:“家的分家,树大分丫。”
从最传统的角度说,你也是父母的家里,分出去的一支。
你走出很远,也可以常常回到父母的家,但是不能常住,毕竟此一时,彼一时。你已经是成年人了,不是孩子。
读懂的父母的本意,你再去看自己“远走高飞”,那就不会愧疚了。你在外地混得好好的,也是对父母的孝顺,是顺了父母的意愿。
02
你讨好父母,对自家伤害很大。
你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也有了房子存款,孩子,爱人,事业等。
这时候,是不是要拼命反哺父母呢?答案是,反哺可以,必须有分寸和规则。
我的初中同学老张,在南京工作多年,有了一套大房子。
过年的时候,老张决定把父母接过去一起住。
我们的家乡在湘南的山沟里,父辈都是农民。除了和土地打交道,就没有别的本事,就是智能手机,都不怎么会用。
在老张的坚持下,父母就去了南京。不过半年后,老张把父母送回老家了。
送回父母的原因,有三个。
第一,父母一直住平房,对电梯房是没有概念的。电梯的用法,也常常摸不着头脑,动不动就做出危险动作。
第二,父母没有办法适应城市,到处都是陌生人,在人群中,很是孤独。城里人说什么退休,企业的事情,旅游的乐趣,父母接不上话。
第三,父母来了,家庭的开支就大了。并且父母也不懂城里人如何做家务,也不太讲卫生,喜欢捡废品。老张的媳妇,看不过去,就说了几句,然后家里总是鸡飞狗跳。要是不送父母回老家,这老张也顶不住 压力,要离婚啊。
其实,除了不轻易让父母随迁,还有很多事情,不要去讨好父母。这真的是,费力不讨好。
对于多兄弟姐妹的家庭来说,你不要独自赡养父母。你钱多,把父母养了。其他人会认为,应该你养。养父母几十年,开销是巨大的。并且你一旦经济能力下滑,这后续问题,不好处理。
有些父母,真的没那么爱你。他们对你是刻薄的,甚至一直在算计。尤其是女人,在重男轻女的父母眼里,如同一个提款机。女儿拿钱给父母用,父母一转手就给了儿子,这是什么世道呢?
很多父母,一辈子都不成功。你还和他们共情,做一个听话的人,那么你也会和父母一样,不成功。哪有失败的人,成为最好的导师呢?
人到中年,你应该学会保护自己的小家,兼顾大家。不要盲目去舍小家,为大家。
03
父母和儿女,最好是各过各的。
自从你有了小家庭之后,就应该和父母保持一定的距离。
在农耕时代,建议保持一碗汤的距离。
就是说,儿女家做了一碗汤,端给父母,到父母家,还有一定的温度。这两家建房子,是不会在一个地方的。
在交通信息便利的今天,父母和儿女可以在不同的城市。两小时车程之内,都不算远。
两个家,各自有锅碗瓢盆,收入单独核算,待客也不一样。这就少了很多的矛盾。
能够在过年过节,聚一聚,平时就各自安好,常常牵挂。
就是父母有难处,也可以采用借钱的方式去处理。比方说,父母要修建属于自己的房子,你只能借钱。因为这房子,以后是兄弟姐妹的,不是你一个人的。
习惯用成年人的社交方法,去对待父母,这不是薄情,而是规则。
借钱、送礼、给钱等,都区分清楚,避免了很多的麻烦。
直到父母走不动了,病倒了,这时候才是儿女真正要孝顺父母的时候。体现古人说的“孝不比兄”的大道理。
04
心理学上,有一个现象叫“情感盲区”。
也就是常见的“我以为、我认为”,什么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无法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
反哺父母,这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反哺的尺度,方法,需要多思考。
中年人,你应该去奋斗,而不是在亲情的世界里,卑微到尘埃里。
中年人,你应该高瞻远瞩,而不是感情用事,做心软的人。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