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外之家 | 温暖驻外人

数十万驻外人都在关注

驻外之家人才网

www.zhuwaizhijia.com

大家好,我是Vicky,一个24岁的河南姑娘,某二本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此刻我坐在乌干达首都坎帕拉的办公室里,窗外是赤道高原特有的蓝天,维多利亚湖的风裹着热浪吹进来。

一年前,我从未想过自己会以“驻外商务助理”的身份踏上非洲土地。但今天,我想用我的故事告诉所有二本生、所有迷茫的年轻人:学历不是枷锁,世界也远比你想象中辽阔。

二本学历被当面嘲讽后,我决定逃离内卷

2024年初,我挤在上海某外贸公司的复试会议室里,对面HR的问题像一盆冷水浇下:“你的本科院校不够优秀,我们更倾向名校生。”那一刻,我捏紧了简历——这是我第一次直面学历歧视。后来,我在校招会上遇到现在的公司。老板是同校毕业的学长,他问了我三个问题:“英语水平如何?”“能不能吃苦?”“愿不愿意去非洲?”

我几乎是瞬间做了决定。与其在国内被学历标签困住,不如去更看重能力的地方重新开始。父母是典型的“放养型家长”,他们说:“你自己选的路,别后悔就行。”

在乌干达,我的月薪是国内同龄人的两倍,晋升速度更快,更重要的是——这里没人问我“你是哪个学校毕业的”。我的工作从翻译、报价、清关到客户谈判,甚至管理当地员工,几乎包揽了公司所有核心业务。第一次独立和印度客户砍价时,对方浓重的“咖喱味英语”让我差点崩溃,但硬着头皮谈下订单的成就感,远比在上海写字楼里做PPT来得真实。


Vicky(右二)和非洲客户合影

图片来源:Vicky本人提供

非洲没有《战狼》剧情,但教会我三个生存法则

来之前,亲戚们忧心忡忡:“听说非洲到处是枪战和传染病?”现实却让我哭笑不得。乌干达常年气温20-30℃,维多利亚湖畔的晚霞美得像油画,中国人聚居区比国内小区还安全。唯一“惊险”的经历,是某天发现同事养的蜥蜴逃出了笼子。

但真正的挑战藏在细节里:

1.“非洲时间”教会我的第一课——慢,不是懈怠,而是另一种生存智慧

约好10点见面的客户,11点半才晃着咖啡出现;政府批文拖三个月是常态。刚开始我急得跳脚,现在学会了随身带本书——这是对抗“效率焦虑”的特效药。当地人总说:“事情就像维多利亚湖的水,该流到海里时自然会流到。”

2. 当“全能战士”是必修课

入职一个月,区域经理突然回国,所有工作砸到我头上。从财务对账到集装箱清关,从员工考勤到仓库盘点,我每天列满三页To Do List。有次为了追回货款,我硬着头皮和本地官员周旋,才发现课本里的“跨文化交际”根本不是背几个术语就能掌握。

3. 孤独是成长的加速器

这里的中国人大多40岁以上,同龄伙伴屈指可数。他们总问我:“中国人为什么活得这么累?”这个问题让我失眠了好几个晚上。直到某天在集市上,看见卖木雕的老人用易拉罐做风铃,叮叮当当的声音里,我突然明白:焦虑从来不是环境给的,而是自己画的牢。


图片来源:Vicky本人提供

月薪过万的背后,是二本生不得不赌的出路

最近总有人问我:“去非洲是不是拿命换钱?”其实,我的选择背后藏着一代二本生的无奈。

在上海实习时,带教师姐工作三年才月薪过万,她说这是“外贸行业的正常节奏”。而在非洲,我第一年就存下15万——这在国内可能需要不吃不喝三年。更残酷的是,当我听说某国企海外岗要求“硕士学历+三 年经验”时,突然理解了领导劝我提升学历的深意:职场对二本生的宽容,往往只存在于“蓝海市场”。

但我不后悔。在乌干达,我见过印度商人为了5%的折扣拍桌子,也见过贫民窟孩子用易拉罐做玩具。这些经历让我明白:真正的成长,发生在你被迫走出所有“安全区”之后。


图片来源:Vicky本人提供

二本生的破局之道:把“错位”变成“进位”

最近总刷到“孔乙己文学”,很多同龄人自嘲“学历是脱不下的长衫”。但我想说:困住我们的从来不是二本身份,而是自我预设的边界。

我的商务英语同学中,有人在小红书教英语实现自由职业,有人在义乌做跨境直播带货,当然更多人还在抱怨“找不到好工作”。差距从来不在那一纸文凭,而在于:你敢不敢把人生坐标系扩展到“北上广深”之外?

在非洲11个月,我最大的收获不是职场技能的飞跃,而是认知的重构:

关于学历

当国内HR用院校排名衡量价值时,非洲客户只在乎我能否帮他们找到性价比最高的产品。市场永远是最公平的裁判——它不问出处,只看结果。

关于选择

很多人问我:“去非洲是不是走投无路的选择?”其实恰相反,这是我主动抓住的“错位竞争”机会。当所有人挤在外贸行业的红海时,我选择扎根一个正在发育的市场。有时候,“冷门”赛道反而藏着破局密码。

关于成

有次拜访客户途经贫民窟,看见孩子们用轮胎内胎当足球。我问向导:“他们不想改变命运吗?”向导指着远处正在盖房的男人说:“他每天挣的钱只够买三块砖,但你看——那栋房子已经盖到第二层了。”这句话像一记重锤:真正的成长,从接纳“过程比结果漫长”开始。

给同龄人的真心话:学历困不住人,认知才会

最近总有人问我未来规划,我的答案始终是:“不知道,但没关系。”

如果说这段经历给了我什么,那一定是三种勇气:

走出信息茧房的勇气——拒绝“二本生只能做低端工作”的刻板叙事

与不确定性共处的勇气——在完全陌生的土地,把“未知”转化为“可能性”;

坚持长期主义的勇气——当我用半年时间让销售额增长30%时,突然懂了客户那句话:“好生意像种咖啡树,急不得。”

最后,想送给所有迷茫中的年轻人一段话:

“我们这代人总在追问生活的意义,却忘了意义不是找出来的,是你在翻过一座座山之后,回头看见的灯火。”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