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陈甜田 通讯员 董坤

儿童并非“成人缩小版”,其五脏六腑发育呈现“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的特点,如肺、肾、脾等器官发育尚不完善,这导致呼吸道、消化道疾病及贫血、佝偻病等成为儿童健康的主要威胁。我国自1977年起将肺炎、腹泻、贫血、佝偻病列为儿科防治四大疾病,尽管当前儿童疾病谱有所变化,这四类疾病仍具有高发病率和严重危害性。

家长应该如何做好孩子健康的守护者呢?滨医附院儿科护士长、副主任护师牛晓桂建议家长需掌握科学养育方法,从饮食、睡眠、运动、情志等多方面构建健康防护网。


饮食——五谷为养

“老祖宗讲‘五谷为养‘,儿童饮食应以原生态食物为主,如山药小米粥、红枣莲子羹等,家长可以再自制一点发糕、零食等。”牛晓桂表示,据古籍介绍,适合儿童的零食有三种——茯苓饼、山药饼、山楂饼。牛晓桂建议,面对琳琅满目的儿童零食,家长应该注意甄别,选择符合标准的儿童零食。

面对只爱吃肉的孩子,牛晓桂建议家长遵循“肉菜1:2”的搭配模式,1份肉要配2份蔬菜,控制儿童食量至七分饱,避免凉性及油炸食品。

牛晓桂强调,肠道的正常温度大约是36.6~37.6摄氏度,中国人肠胃更适应温性食物,肠道菌群对我们的大脑、情绪以及生长发育有着重要作用,过量摄入冰饮会降低胃肠道温度,影响菌群活性及酶代谢,需谨慎对待。


睡眠——顺应自然规律

《黄帝内经》里说应该顺应四季调整作息时间,建议儿童9点前入睡,如果作业做不完,可通过“早睡早起”平衡作业需求,可以四点半或者五点起床做作业,早睡早起对于身体的正向作用是有很大益处的,同时也要坚持午休来养心神,下午孩子们才会精力旺盛。牛晓桂说:“我们的睡眠环境要安静、避光,帮助儿童建立规律的生物钟。”

运动——适度活动,避免过量

在运动方面儿童和成人也是有区别的。牛晓桂说:“儿童有一个换牙期,女孩7岁前、男孩8岁前,在换牙完成前不建议儿童进行大体量的运动,比如竞技运动。”

在换牙完成前儿童适合什么运动呢?牛晓桂推荐儿童参与广播体操、五禽戏等温和一些的活动,以“微汗”为运动适度标准。

研究表明,森林负氧离子可提升免疫细胞活性,每周1-2次、每次3小时的户外活动有益免疫力增强。牛晓桂鼓励儿童到公园、森林等自然环境中活动。

情志调护——经典浸润,正向引导

除了关注儿童的身体健康,精神追求也是不能忽视的。相对于玩具、美食等带来的短期兴奋,在古籍经典中找到人生理想更能带来长期的快乐。

牛晓桂建议家长与儿童共读经典,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价值观培养,帮助儿童建立坚韧心态,学会与自然和社会和谐共处。

中西医结合科学应对疾病

《黄帝内经》教我们应该顺应四时生活,遵循“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等理论,春季注意防风保暖,夏季避免长期待在空调房,可通过自然环境避暑。”牛晓桂建议,流行季可使用艾叶、苍术等中药香囊,根据儿童体质选择香味,同时推荐通过拍背、增加水分摄入等方式帮助排痰,避免盲目使用止咳药。

另外,牛晓桂建议儿童按时完成预防接种,在流感季节减少前往人群密集场所。

在生病时,发热、咳嗽、腹泻均为身体“保护性反射”,38.5℃以下发热可先观察,通过姜汤等物理方式缓解寒症;咳嗽时应先排查原因(如空气干燥、呛咳等),避免抑制排痰;腹泻时需重点观察皮肤弹性及排尿情况,预防脱水。

就医指征——重视“望诊”信号

牛晓桂提醒家长,若儿童出现面色发黄、发灰、眼周青紫、眼神呆滞、囟门迟闭(超过1岁半)、典型皮疹(如麻疹、紫癜)或持续高热等情况,需立即就医。家长可通过观察面色、留意眼神活动、检查皮肤状态”等日常望诊方式,及时发现潜在健康问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