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任何史料证明诸葛亮曾经出言劝阻刘备伐吴,他只是对刘备伐吴失败表示了遗憾:“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诸葛亮作为千古名相,政治头脑当然远非罗贯中可比: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城乡,在重大问题上,是必须与帝王保持一致意见的,尤其是在发动国战这样事关蜀汉国运的大事,即使诸葛亮不同意,也只能尽全力支持。

真正有史料记载的两条反对意见,分别来自赵云和秦宓,结果是赵云的意见没有被采纳也没有受到处分,而秦宓则被关进了大牢,交了罚款才放出来。



秦宓如何表示反对,史书没有记载,估计是没说到点子上,刘备也懒得跟他较真儿,赵云的反对意见,记载于《云别传》,裴松之给《三国志》作注的时候也引用了:“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也。”

赵云的反对意见,别说刘备不以为然,就是熟读三国史料的读者诸君,也会觉得其中一厢情愿的成分太大,有点不符合赵云“严重”的性格:当时荆州丢失,关羽张飞遇害,别说打曹魏,就是跟江东孙权打,也是胜负难料,怎么可以以卵击石先打曹魏?就是真灭了曹魏,孙权那个背信弃义的家伙能臣服吗?蜀汉先打曹魏,孙权会不会故技重施,再捅刘备后心一刀?

赵云跟刘备的关系极铁,跟关羽张飞的交情也不会太浅——赵云在建安五年就追随了困境中的刘备,然后又跟随刘备一同到了荆州和西川,算起来他跟关羽张飞至少已经做了二十年的战友,他阻止刘备伐吴,也是阻止刘备为关羽张飞报仇,他这样说,会不会被认为是薄情寡义?



刘备伐吴失败,所以才被认为是决策错误,如果刘备大兵压境,曹丕从合肥一线发动进攻,孙权认怂并交还江州,那后世会不会说刘备英明、赵云短视?

事实上刘备伐吴之前,已经向曹丕释放了善意:“备闻曹公薨,遣掾韩冉奉书吊,并致赙赠之礼。”

不管是曹丕拒绝韩冉入境,还是韩冉中途染病未能继续前行(史料关于此事有两种记载),曹丕当时想的都是伐吴而不是攻蜀,事实上他也正是这么做的:“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须,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南郡。”

刘备六月战败,八月到达永安,曹丕九月三路伐吴,这说明曹丕已经跟刘备达成了默契,如果刘备晚败一个月,就能跟曹军东西呼应,对孙权实施两面夹击了。



不管有没有跟曹魏达成默契,刘备伐吴都是必须的,他已经拖了一年了,再不伐吴,就会显得胸无大志且毫无骨气,蜀汉士气弱了、人心散了,再想兴复汉室就更不可能的——孙权袭取荆州斩杀关羽,并不是打左脸还是右脸的问题,而是在刘备心窝子戳了一刀,这一点曹魏侍中刘晔那番话说得十分中肯:“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余。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于终始之分不足。”

连“敌人”刘晔都能看出刘备伐吴的必要性,作为刘备多年的心腹将领,赵云当然不可能看不出来,他阻止刘备那番话,听起来冠冕堂皇,但实际上却漏洞百出,这不是赵云的本意,也不是赵云的水平,那么赵云阻止刘备伐吴,就只能是另有不可说的原因了:如果另外四个人都在,赵云不但不会阻止,反而可能主动请缨充任先锋了。

实事求是地说,刘备伐吴是必要的,但时机却不是最佳:黄忠在刘备称帝前病逝,张飞在整军备战时遇害,马超忧郁成疾已经不久于人世,法正刚当尚书令没多久,也在刘备称帝前病逝了。

黄忠和法正都没能活到章武元年,马超也死在了刘备前头,所谓诸葛亮“安居平五路”用马超紧守西平关,伏四路奇兵,每日交换,以兵拒之,那都是罗贯中杜撰,就连黄忠为伐吴先锋并被马忠射杀,那也纯属虚构,这些人的薨逝时间,《三国志》都有明确记载。

看了这些蜀汉大将和谋士的辞世时间,读者诸君想必已经猜到了赵云的难言之隐:伐吴是必要的,可是我们现在无人可用呀!

刘备一开始是准备和张飞分进合击的,连张飞都没了,刘备就成了孤掌难鸣,而且连个像样的谋士都没有——诸葛亮在刘备活着的时候,从来就没当过前线参谋长:刘备去西川,带的是庞统;跟曹操争汉中,带的是法正。

诸葛亮相当于刘备的萧何,必须坐镇后方“足兵足食”,而且随机应变也未必是他的特长,起码在建安元年,诸葛亮还没有表现出多少指挥能力。

这些话,赵云只能憋在心里,而不能公开表露出来——说得太直白,那对蜀汉的军心士气都是致命的打击。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一将无能累死千军。刘备伐吴,很多事情都必须亲力亲为,即使中军主帅,又是先锋大将,被围的时候无人来救,突围撤退的时候也得亲自断后:“备升马鞍山,陈兵自绕。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备因夜遁,驿人自担烧铙铠断后,仅得入白帝城。”

如果刘备身边有一个够聪明的谋士,或者有一个能独当一面的大将,就会像诸葛亮说的那样:即使败了,也不会败得这么惨。

赵云追随刘备多年,参与了无数次苦战,这位沙场老将自然知道什么仗该打,该什么时候打,哪些话能说,哪些话不能说,比如刘备不能仓促伐吴的真实原因,就是赵云的难言之隐:说清楚了不行,不说也不行,那就只好说一些冠冕堂皇的假话,如果刘备听明白了借坡下驴更好,听不明白,自己也尽到了臣子的责任。

赵云那番话自然是站不住脚的,这一点刘备十分清楚,诸葛亮也应该明白,读者诸君想必在遗憾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联想:如果张飞、黄忠、法正尚在,马超也健康无恙,赵云还会反对刘备伐吴吗?



其实不仅仅是赵云诸葛亮,读者诸君也会忧伤刘备伐吴时缺少多谋之士和智勇之将,但在当时的三国主公中,刘备生于161年,孙权生于182年,曹丕生于187年,孙权曹丕等得起,刘备却熬不住,时间是站在刘备敌人一边的。

刘备不伐吴,“于义则违”,伐吴,又无人可用。我们在遗憾和两难之际,只能结合史料往好处想:如果刘备伐吴的时候仍有张飞、马超、黄忠、法正可用,您认为他应该如何给包括赵云在内的五位谋士大将分配工作?刘备带着这五位同去伐吴,获胜的概率有多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