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检验科新进应届生2年内必须拿证
否则直接解聘
近日,一则关于医院对在职人员职称考试的严苛规定引发了广泛热议。
某医院在招聘要求中明确规定,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录取后,必须在两年内通过卫生资格考试,否则直接解聘。
考虑到本科生如果要工作满一年才能考证的话,本科应届生甚至必须在1次考过!
此前,还有本科应届毕业生虽明知可直接考检验师,还是来咨询检验君,本科生可不可以报名检验士考试,想来也是出于类似的压力。
有网友表示:“这样的规定太过严苛,应该给年轻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成长和学习。”
但是很多检验工作者却是认为,该规定比较合理。有人直言应该给点压力,且没职称无法正常参与检验科日常工作,如夜班等。
除了解聘,也有医院用扣绩效的办法来”激励“员工。
02
考前签署“对赌协议
考不过就扣光绩效
今年4月10日,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前两天,上海某医院康复科全体医务人员收到一份特殊的"考前动员"——与科室签订对赌协议,要求必须一次性通过卫生资格考试,否则即日起绩效全部扣除。
协议中明确要求:"员工自愿与科室签订对赌协议,对赌内容为必须通过卫生资格考试,若考核未通过,则即日起绩效全部扣除。"众所周知,绩效工资在医务人员收入中占比普遍超过50%,此举意味着未通过考试的员工将面临收入"腰斩"。
而类似事件并非孤例。近年来,多地医院被曝出将职称考试与职业发展强制绑定:
• 湖南某医院要求员工三年内考取职称证,否则辞退;
• 浙江多家机构规定"无证不得转正";
• 更有医院按月扣除无证人员工资,直至考取证书为止。
尽管多数医院采取"考证加薪"的激励政策,但此类"不通过即惩罚"的强硬规定仍引发广泛争议。
03
全国部分地区
通过率现状
根据官方数据显示,全国卫生资格考试单科通过率长期维持在50%左右,但四科整体通过率仅约40%。
2024年日喀则考区数据更显严峻:卫生专业技术考试实考983人中仅161人达标,上线率16.38%;护士执业考试1080名实考者中仅154人通过,上线率14.26%。
宁夏地区虽合格人数达6163人,但在1.5万考生基数下,通过率仅41.09%。
区域差异背后隐藏统一趋势。以山东临沂为例,尽管官方未公布具体数据,但考后总结指出报考人数年增10%以上,通过率却连续两年下降。
这种“报考热”与“通过冷”的对比,折射出卫生资格考试已从资格认证逐渐演变为专业能力的分水岭,未通过者或将面临职业晋升通道收窄的风险。
04
监管愈发严格
薪酬体系与职称深度捆绑
国家引入职称制度的初衷本是规范和评价职业能力、激励专业发展、促进公平竞争、明确职责和分工、提升行业整体水平等。
然而现实中出现大量通过弄虚作假、夸大其实等手段获取证书的行为,不仅违背了职业道德,也破坏了行业生态,更重要的是让职称失去了含金量和公众的认可。
因此,全国各地也在加强对于职称评审的监管,开启倒查机制。其中部分地区的职称倒查,例如甘肃省南州曲县,甚至追溯到了10年前。
根据《职称评审监管暂行办法》,当前虚假材料、论文造假代写、剽窃他人作品、业绩成果不实或者造假成了重点打击对象。
违规者不仅职称要被撤销,3年内不得申报评审职称,而且将记入个人诚信档案,而诚信档案作为以后申报、评审职称的重要参考。
换句话说,一次作假可能影响终身的职称评审。本次监管办法的出台,标志着以后职称评审会受到严格监管。
因此,对于有意评职称的人员而言,最好趁早行动,提前规划、持续学习、注重材料准备、关注政策动态、保持诚信、寻求专业指导和注重时间管理等方式,可以更好地应对职称评审的挑战。
更重要的是,在三明医改正落地推广的当下,职称是影响医务人员收入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加强职称评审监管现实意义十分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