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中国发展报告2024》之“完善碳市场交易机制,积极稳妥推进‘双碳’进程”专题报告
图片来源/摄图网授权
观点辑要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重要任务。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作为落实绿色低碳发展要求的重大制度创新,经过多年地方试点和全国实践,引导绿色低碳转型的作用逐步显现。未来需加快完善机制,建设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
一、
碳交易机制在绿色低碳转型中将发挥更大作用
实现“双碳”目标,我国将用历史上最短时间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完成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历史性跨越,碳交易将是支撑这一历史进程的重要制度安排。
碳交易是碳定价机制的重要形式,在许多国家得到采用。截至2024年底,全球有38个碳交易体系在运行,覆盖约10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占全球排放总量的19%。其中,G20国家中17个已启动或规划国家级碳交易机制。《巴黎协定》第六条的国际碳交易机制落地,也将推动基于碳信用的交易机制加快发展。
我国高度重视利用市场机制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长期以来,我国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推动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在较短时间内扭转了能源消费快速增长、污染物排放居高不下的态势。随着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需要更加注重绿色低碳发展市场机制建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健全碳市场交易制度。
二、
我国碳交易机制持续完善,减排成效稳步显现
在充分借鉴地方试点经验基础上,全国碳市场体系初步建立。在覆盖行业方面,以碳排放统计核算基础较为坚实的电力行业为起点。在配额管理方面,充分考虑我国碳排放尚未达峰,基于行业碳强度建立配额总量设定和分配规则。在交易管理方面,全国碳市场管理平台、注册登记系统、交易系统等基础设施安全稳定运行,实现了各系统互联互通。在数据管理方面,出台相关制度和技术指南,建立碳排放数据月度存证“国家—省—市”三级联审工作制度。2024年施行《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提升了社会对全国碳市场健康发展的信心。作为强制碳市场的重要补充,全国自愿减排交易市场2024年1月重新启动运行。
全国碳市场运行平稳,引导企业减排的作用逐步发挥。市场交易更趋活跃,截至2024年底,全国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6.30亿吨,累计成交额430.32亿元。交易价格稳中有升,2024年碳配额价格比2023年上涨约23%。市场覆盖企业的减排自觉性提高,碳价逐步成为气候投融资、碳资产管理、配额质押等锚定的基准价格。
三、
加快推进改革,建设完善全国统一的碳市场
我国碳市场已具备向更成熟、更健康市场迈进的基础,未来需适应形势变化,加强前瞻部署,加快建设完善全国碳市场,助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把握好碳市场改革发展的基本原则。建设法治市场,依法做好碳配额的产权保护,保障市场主体权益,依法开展碳市场监管。提升信息透明度,提高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和时效性。建设统一市场,加快市场扩围,实现配额在全国范围自由流动。遵循市场规律,逐步提高配额稀缺性,引导基于供求双方充分竞争的碳价形成机制。
加快推动全国碳市场改革。一是明确到2035年全国碳市场发展目标和路线图,鼓励地方碳市场先行先试。二是稳步扩大碳市场覆盖范围,加快探索开展基于总量的配额分配方式和配额拍卖,健全信息披露机制,建立配额总量设置与动态调控机制。三是完善自愿减排交易机制,增加方法学种类,适时调整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用于抵销配额的比例。四是加强政策衔接和部门协调,形成工作合力。五是持续完善碳排放统计监测核算体系和标准体系,加强碳排放数据质量监管。
总 监 制丨王 辉车海刚
监 制丨陈 波 王 彧 杨玉洋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谷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