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吗,最近两年有个热门话题:“养老金2035年耗尽”。

这个预测出自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等专家的《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



图源:《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

这份报告,显示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严峻现状,以及社保养老金缴费和支出的收支不均衡等问题。

随后,延迟退休、延长养老保险最低缴费年限、推广个人养老金制度等措施,都开始落地实施。

直至最近,这个关于“养老金耗尽”的报告有了新版本。

今年3月,郑秉文教授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提到,全新的《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25-2060》已经出炉,带来一个好消息:

“养老金耗尽”的时间,从原来的2035年推迟到了2044年。



01

城镇职工养老金枯竭的时间

推迟了9年

根据郑秉文教授,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收不抵支的年份,从以前预测的2028年延后到了2036年;

社保养老金累计结余的枯竭年份,也从以前的2035年推迟到了2044年,都往后延迟了8、9年。

这说明这几年延迟退休等政策落地,效果还是不错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未来的养老生活就可以高枕无忧了,郑秉文教授还说了一个“坏消息”——

02

领养老金的人

可能会超过交养老金的人

现在养老保险制度的“潜在支持率”,也就是正在缴纳社保养老金的人,与正在领取社保养老金的人的比值,是2.67:1,到2060年是1:1。

意思就是,现在2.67个在职参保人“养”1个退休人,到2060年,就会降到1个在职参保人“养”1个退休人。

再加上还有一部分人中途断保、或者弃保不交,那这个比率还会进一步降低,也就是说,领养老金的人可能会超过交养老金的人。

想想看,如果交社保的人越来越少,领养老金的人越来越多,每个在职职工得承担多大的缴费压力?靠现在的养老金制度还能长期维持下去吗?

03

“现收现付制”已难以持续

郑秉文教授指出,目前我国的养老金制度借鉴的是1889年由德国建立并发明的“现收现付制”的方式,就是用在职员工当年缴纳的保费去支付退休人员的退休金。

这样做的好处是资金风险小、管理成本低。

弊端也很明显:两代人之间是否公平。

由于这个保费不包含城乡居民养老金,因此很多从农村来大城市打工的年轻人吐槽:自己其实是在赡养别人的父母。



随着老龄化的发展,生育率持续走低,年轻人越来越少,老年人越来越多,以后要想控制养老金成本的上涨速度,就必须得让年轻人和退休人共同承担这个压力。

那德国后来怎么改革的呢?

他们把现收现付制度改成了积分制,就是如果老人越来越多、年轻人越来越少,养老金就跟着下调;要是领养老金的人比上班交社保的人多到一定程度,养老金还会进一步减少。

04

未来,还能靠养老金养老吗?

根据社科院的精算预测,和目前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具体措施,我们对未来已经有了清晰的认知:

养老保险的钱主要靠在职人员交社保和国家补贴,如果这两部分钱的增长速度,跟不上养老金支出的飙升速度,那结果很明显 —— 每个人以后能拿到的养老金就会变少。

这也是目前很多年轻人对于未来养老的担忧。



虽然我国的养老保险已经在个人养老金、长期护理等方面有了很大进展,还建成了世界上覆盖人数最多的养老保障体系,但目前养老资金的可持续性仍面临不小压力。

这提醒我们要明白,未来养老不能只依赖养老金,国家的养老保障只能 “保基本”,而不是 “保品质”。

提醒年轻人们,一定要自己提前规划养老,把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

养老金比打工人收入还高的现象,当下不少见,将来可未必有了。

所以已经退休的老人们,真幸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