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停火协议达成前,印度军方突然发起了一场远程打击,目标选在了巴基斯坦境内的多个空军基地。

对于印方的行为,巴军方高层怒斥这“暴露了印度疯狂和奸诈的本质”,随后我国的一家商业卫星公司也发布了相关图像,似乎也证实了巴方这次的损失的确不小



巴基斯坦空军基地似乎遭遇了损失

印军从南到北炸个遍,巴基斯坦很难防得住

根据公开的信息,我们大致可以确认印方此次的轰炸规模极大,从巴基斯坦最北部的努尔·汗基地,到南部的伯拉利基地几乎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失

其中,战略地位最重要的努尔·汗基地似乎并未遭受太过严重的损失,但另一处伯拉利基地就没那么“幸运”,至少5人在此次空袭中死亡,甚至包括了一名空军中队长乌斯曼·优素福,此外该基地的一处机库顶部也被炸出了一个大洞,撕裂了机库顶棚,内部战机是否受损暂时不得而知。

印方此次轰炸能够成功,除了时间选择在了停火前夕,巴方可能因此相对放松警惕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其抓住了巴方的一个弱点:“弹药储备不足”。

近年来,巴基斯坦的防空体系虽然得到了显著的强化,比如引进了中国的“红旗-9P”等防空系统,但其核心问题始终是“数量不足”。

毕竟巴基斯坦的军事支出相当有限,能够搭建出如今相对完善的军事体系,已经是权衡再三的结果,在质量上有了提升,就必然会在数量上做出取舍。



巴基斯坦飞行员阵亡

相比之下,印方反倒成了“财大气粗”的一方,很可能充分发挥了这一优势,对巴基斯坦的多个高价值目标发动了“饱和式打击”。

因此巴方最好的选择,就是将宝贵的防空系统和拦截弹用于对重点地区的盯防,自然难免出现失误,让印方偷袭得手。

与此同时,印方的打法也大概率做出了一定的调整,没有选择用被拦截率更高的弹道导弹进行拦截,而是发射了大量空射型巡航导弹,其飞行轨迹低空且可规划变轨,较易突破雷达探测。

当然,印方可能也存在“不把事情闹大”的考量在里面,既要对巴方重要基地进行打击,又要避免引发更进一步的误判风险,防止将巴基斯坦逼入“全面反击”的绝境。



疑似印度导弹残骸被发现

飞行员阵亡,或成为巴方最大的损失

尽管此次袭击造成了多少军机的损失巴方没有公布,但已经得到确认的阵亡飞行员,确实成为了巴方此次最大的损失之一,这主要源于飞行员在空军体系中的不可替代性

无论是此次冲突中,还是更久远之前的印巴战争中,巴基斯坦的飞行员都展现出了相当过硬的素质,尤其是和印度飞行员一对比,其经验丰富程度更加凸显。

根据公开数据,巴基斯坦空军每年仅能培养约数十名战斗机飞行员,一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需经历长达数年的系统训练,涵盖理论学习、模拟训练、实装飞行及实战经验积累。

例如,驾驶“枭龙”战斗机的飞行员,需要在复杂电磁环境与高强度对抗训练中锤炼战术素养,而这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很难被替代。

尤其是在现代空中作战中,飞行员不仅是武器平台的操作者,更是战场信息链的核心节点,每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的死亡,不仅损失了其个人作战能力,更意味着该中队战术配合体系的“关键节点断裂”。

战斗机的损失,巴基斯坦尚且能够通过相对完善的后勤体系进行弥补,但飞行员的培养周期却是短期内无法补充的。

对于印度方面此次袭击是有意针对这些飞行员,还是无意为之,从客观角度上来讲,都在某种程度上“挽回了”此前数架战斗机被单方面击落的败绩,也可能为后来的停火提供了“帮助”。

对于巴基斯坦方面来说,这也是一次巨大的“警示”,尽管在空战之中取得了难得的战果,但印巴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不可因此而轻敌大意



经验丰富的飞行员难以被替代

印巴都宣布胜利,但对峙仍存在风险

有了这次偷袭得手,印方也得到了宣布“胜利”的资本,印巴双方的停火似乎正在朝着更乐观的方向发展,但对峙之中的风险仍旧存在

比如印度此次打击选在停火前夕,实质是在压缩巴基斯坦的反击选项,若巴方选择对等报复(如攻击印度纵深目标),可能触发印度更高强度的军事回应,甚至导致美国等第三方国家介入。

而若巴方保持克制,则相当于默认印度的“有限威慑权”,这将为未来冲突设定新的“底线”,印度的战略核心在于,通过有限打击让巴方陷入“报复则升级、克制则让利”的两难境地。

此外,尽管巴方声称其拦截了大部分导弹,但此次突袭已向其展示了印度突破防空系统的能力。



印巴的对峙还将继续维持下去

双方互相“秀肌肉”的举动,也意味着彼此在后续冲突中将更加谨慎,避免因误判对方能力而贸然行动

但总体而言,未来冲突的走向,仍将取决于双方如何在有限资源下,将军事行动与政治博弈的“度”控制在核威慑的阈值之下,避免冲突发展到无法收场的地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