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林医生,8号床的王奶奶今天又不肯吃饭了。”
“又来这套,我看她就是矫情,老人家不吃饭能怎么办?强行喂?”
“可是...她已经三天没怎么吃东西了。”
“那你去哄哄她,实在不行把家属叫来,我们养老院又不是医院,我们管不了那么多。”
我站在走廊上,听着这段对话,黯然失神。
这已经是我在这家养老院工作的第三年了。三年里,我看到了太多外人看不到的真相。
养老院表面光鲜亮丽,实际却暗藏无数无奈与心酸。
我曾像许多人一样,认为养老院是老人们的理想归宿。直到那个深夜,一位垂死老人握着我的手,说出了那句让我彻底改变想法的话......
今天,我想分享我的故事,告诉大家为什么我建议:尽量不要把老人送进养老院。
01
我叫小李,今年25岁。
三年前大学毕业后辗转多个工作都不太合适,一次偶然机会看到了这家养老院的招聘广告。
“高薪诚聘护理员,无需经验,提供培训,月薪4500起。”
那时候我想得很简单。
老人们应该都很和蔼可亲。
工作内容应该不会太复杂。
最重要的是,这份工作稳定又有意义。
面试那天,我穿着整齐的白衬衫,提前半小时到达养老院。
养老院位于城市郊区的一片绿化带里,环境确实不错。
“你好,我是来应聘护理员的。”
接待我的是一位姓张的中年女性,她是养老院的人事主管。
“小李是吧?”张主管翻看我的简历,“没有护理经验不要紧,我们这里会培训,主要看你有没有耐心。”
“我很有耐心的,我奶奶生前我就经常照顾她。”
这句话让张主管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那好,明天就来上班吧,先试用一个月。”
就这样,我成为了这家“幸福晚年”养老院的一名普通护理员。
养老院规模不小,有三栋楼,可以容纳近200位老人。
员工大概有40多人,包括护理员、厨师、保洁、医护人员等。
我被分配到了A栋二楼,负责照顾8位老人的日常起居。
第一天上班,我穿着崭新的工作服,心情无比激动。
“小李啊,先跟着小王学几天,看看怎么照顾老人。”护理部主管刘姐这样安排我。
小王是一位工作了两年的老员工,看起来很麻利。
“这工作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关键要有耐心。”小王一边带我参观楼层,一边说道。
走廊两侧是老人们的房间,有单人间也有双人间。
房间里配备了电视、空调、护理床,看起来条件还不错。
“这是张爷爷,今年82岁,腿脚不方便,需要帮助如厕。”
“这是李奶奶,有轻度痴呆,脾气有点倔,要多哄着点。”
小王带我一一拜访了我要负责的老人们。
大部分老人看到新面孔,都很热情地跟我打招呼。
“小姑娘,你叫什么名字啊?”
“小李啊,看着真机灵,比那个小张强多了。”
这些赞美让我心里暖暖的。
当天晚上回家,我给妈妈打电话,兴奋地描述了我的第一天工作。
“妈,养老院条件挺好的,老人们也挺友善,我觉得我能做好这份工作!”
妈妈在电话那头叮嘱我:“照顾老人不容易,要有耐心,别急躁。”
我信心满满地回答:“放心吧,我会做好的!”
那时的我,还沉浸在初入职场的美好幻想中。
养老院的一天从早上6点开始。
我每天5点半就要起床,6点准时到岗。
第一项工作是帮行动不便的老人起床、洗漱。
“张爷爷,该起床了。”
“李奶奶,我们先刷牙好不好?”
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做起来并不轻松。
有些老人起床气很重,会发脾气。
有些老人身体不舒服,需要特别小心地照顾。
早上7点半,是送早餐的时间。
我要把餐车从一楼厨房推上来,再分发给每位老人。
有些老人可以自己吃,有些则需要我一口一口地喂。
吃完早餐,要收拾餐具,然后帮老人们整理房间。
上午10点,是老人们的活动时间。
可以带他们去院子里散步,或者去活动室下棋、看电视。
中午12点准时送午餐,然后是午休时间。
下午3点,再次带老人们活动。
晚上6点送晚餐,8点帮助老人们洗漱、准备睡觉。
我的正式下班时间是晚上9点,但经常要忙到9点半才能离开。
每天下班时,我都感觉腰酸背痛。
特别是帮助体重较重的老人翻身、如厕时,体力消耗极大。
02
除了体力上的辛苦,心理压力也很大。
老人们的情绪不稳定,有时会无缘无故发脾气。
刚开始我很委屈,后来慢慢理解了。
他们也许不是针对我,而是对自己的处境感到不满和无奈。
工作一个月后,我已经能够独立完成所有护理工作。
与此同时,我也和几位老人建立了特别的感情。
王奶奶是我最喜欢的一位老人。
她今年78岁,以前是名人民教师,知识渊博,总能讲出许多有趣的故事。
每次我值班到很晚,她都会关心地问我:“小李啊,累不累?要不要休息一会儿?”
张爷爷也很友善,他总是把自己的零食分给我吃。
“小李,尝尝我儿子带来的饼干,可好吃了。”
这些温暖的时刻,成为了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工作三个月后,我渐渐发现了一些问题。
最明显的是人手严重不足。
理论上,每个护理员负责照顾5-6位老人比较合理。
实际上,我们经常一个人要照顾8-10位老人。
特别是有同事请假时,工作量会更加繁重。
人手不足导致了一系列问题。
有时候,老人按呼叫铃要求如厕,可能要等20分钟才有人来帮忙。
有时候,行动不便的老人想喝水,也得等很久。
我记得有一次,李奶奶想上厕所,按了呼叫铃。
当时我正在帮另一位老人洗澡,无法立即赶过去。
等我忙完过去时,李奶奶已经尿湿了裤子,坐在床上哭泣。
“对不起,李奶奶,我刚才在忙,没能及时过来。”
李奶奶没说什么,只是默默流泪。
这样的事情不是个例。
养老院虽然宣传“专业照护”,但实际上护理质量很难保证。
另外一个问题是,许多老人的心理状态逐渐恶化。
刚入住时还算乐观的老人,几个月后可能变得抑郁、易怒。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深感被家人“抛弃”。
我负责的张爷爷,儿女一个月才来看他一次,每次停留不超过半小时。
张爷爷总是提前一周就开始盼望他们的到来。
“小李,你说我儿子这周末会不会来?”
“他上次说要带孙子来看我的。”
每次家人离开后,张爷爷都会沉默好几天。
有一次,我看到他偷偷擦眼泪。
我问他怎么了,他说没事,只是眼睛有点痒。
但我知道,他是想家了。
更让我担忧的是,我发现有些同事对待老人的态度很不好。
他们会因为老人动作慢而不耐烦。
会因为老人弄脏了床单而大声责备。
甚至有同事会在给老人喂饭时,强行往他们嘴里塞食物。
我曾经看到一位同事粗暴地给一位老人换尿布,老人疼得直叫。
我想制止,但那位同事资历比我老,我不好直接指责她。
我只能事后私下提醒她要温柔一些。
她不屑地回答:“你刚来不知道,干久了你就明白了,对这些老人太客气没用。”
这句话让我很震惊。
我开始思考,是不是长期的高强度工作,会磨灭一个人的同理心?
我害怕有一天,我也会变成那样。
03
工作半年后,我开始有意识地和老人们多聊天。
我想了解他们真实的感受。
王奶奶是我最常交流的对象。
她思维清晰,表达能力强,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
“小李啊,你知道我们这些老人最怕什么吗?”
我摇摇头。
“最怕的不是死亡,而是被遗忘。”
王奶奶告诉我,她有一个儿子,在国外工作。
一年才回来一次,每次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周。
“他很孝顺,每个月都按时给我打钱。”
“但我不需要钱,我需要的是陪伴。”
王奶奶说这话时,眼睛里闪烁着泪光。
我也遇到过一些特别的老人。
比如住在三楼的周爷爷,他曾经是小提琴演奏家。
虽然现在手指已经不那么灵活,但他仍然坚持每天练习。
“音乐是我唯一的寄托,”周爷爷说,“只有拉琴的时候,我才觉得自己还活着。”
一楼的刘奶奶则是一名退休的中医大夫。
她随身带着一个小本子,记录着养老院里每位老人的健康状况。
“习惯了一辈子给人看病,现在闲下来反而不习惯。”
刘奶奶经常给其他老人提供健康建议,俨然成了养老院的“民间医生”。
通过这些交流,我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
老人们不仅需要基本的照顾,还需要被尊重、被理解。
他们需要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存在感。
最令我心痛的是老人们对“家”的思念。
春节期间,养老院里的气氛特别低落。
虽然院方组织了联欢会,贴了春联,但老人们的眼神里写满了思念。
王奶奶给我看她以前住的老房子的照片。
“这是我和老伴住了四十年的地方,每个角落都有回忆。”
“现在房子还在,但我回不去了。”
张爷爷则拿出他孙子的照片,反复地看。
“小李,你说我孙子现在多高了?上次见他,他才到我腰间。”
我不知道怎么安慰他们。
春节那天,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老人被家人接回家过年。
其余的老人,包括王奶奶和张爷爷,都留在了养老院。
我值班到晚上9点,临走前,看到王奶奶坐在窗边,望着外面灯火通明的城市。
“王奶奶,您还好吗?”
她回过头,勉强笑了笑:“挺好的,你早点回去吧,家里人还等着你呢。”
那一刻,我感受到了深深的无力感。
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我开始注意到养老院运营中的一些问题。
表面上,养老院设施完善,服务周到。
宣传册上写着“专业照护”、“温馨如家”等美好词汇。
实际上,商业化运营带来了许多矛盾。
最明显的是资源分配不均。
单人间的老人,每月费用在8000元以上,他们能得到更好的照顾。
多人间的老人,每月费用4000元左右,服务质量就差很多。
我负责的区域主要是多人间,经常药品、尿布等物资供应不足。
每次反映给管理层,得到的回答总是“预算有限”。
有一次,张爷爷需要一种特殊的药膏处理褥疮。
院方规定这种药膏不在基本医疗范围内,需要家属额外付费。
张爷爷的儿子当时在外地出差,无法及时处理。
我只好自己买了药膏给张爷爷用。
后来护理主管知道了,批评我“越权行事”。
“你这样做会让家属对我们的服务产生误解,”她说,“以后这种情况直接报告,不要自作主张。”
我很困惑,难道眼看着老人受苦,也要按章办事吗?
04
另一个问题是,养老院为了节约成本,严格控制人员配置。
护理员流动性大,培训不足,导致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我曾经向院长建议增加护理人员,提高薪资待遇。
院长听完后,只是笑笑说:“小李啊,你不懂经营,这样做我们就赔钱了。”
养老院确实面临经营压力。
一方面,要确保盈利;另一方面,要提供令人满意的服务。
这两者有时很难兼顾。
我渐渐理解了为什么有些同事变得冷漠。
高强度工作、低薪资待遇,再加上管理层的压力,很容易让人失去热情。
但我仍然坚持自己的原则,尽可能地对老人们好一点。
因为我知道,如果有一天我的父母年老需要照顾,我希望照顾他们的人也能怀着同样的心情。
工作进入第三年,我已经从一名新人成长为资深护理员。
很多新来的同事都会向我请教经验。
我负责的老人也从最初的8位增加到了12位。
工作强度更大了,但我已经很熟悉各种护理技巧,能够比较高效地完成工作。
我和王奶奶的关系也越来越亲近。
她把我当作自己的孙女,经常给我讲她年轻时的故事。
王奶奶曾经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教了四十年的书。
她的学生中有不少成为了各行各业的精英,但很少有人来看望她。
“也怪我,退休后跟学生们联系少了,”王奶奶说,“人老了,就不想麻烦别人。”
我经常在下班后陪王奶奶聊天,有时还带一些她爱吃的小点心。
那天是星期四,我像往常一样来上班。
刚到护理站,就听同事说王奶奶昨晚摔倒了,现在情况不太好。
我立刻放下包,跑到王奶奶的房间。
推开门,看到王奶奶躺在床上,脸色苍白。
“王奶奶,您怎么样?”我握住她的手,发现冰凉冰凉的。
王奶奶微微睁开眼睛,认出是我,虚弱地笑了笑。
“小李来了啊,我没事,就是有点累。”
护士长告诉我,王奶奶昨晚上厕所时摔倒了,撞到了头部。
养老院的医生初步检查后,怀疑有脑出血的可能,但需要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我们已经联系了她儿子,但他在国外,要两天后才能赶回来。”
我看着王奶奶,心里非常着急。
“不能等两天,得马上送医院!”
护士长为难地说:“但是需要家属签字啊。”
我想了想,说:“那我陪王奶奶去医院,先做检查,等她儿子回来再办手续。”
护士长同意了我的建议。
我们叫了救护车,我陪着王奶奶去了医院。
检查结果很不乐观。
医生说王奶奶确实有轻微脑出血,需要立即手术。
但手术同意书必须由直系亲属签字。
我又给王奶奶的儿子打电话,他说正在想办法尽快回国,让我们先稳定王奶奶的情况。
我急得团团转,最后医生看我太着急,同意先给王奶奶用药控制病情,等家属到了再做手术。
我守在王奶奶床边,整整一夜没合眼。
王奶奶断断续续地说着话,大多是回忆往事。
她说起自己年轻时如何教书育人,如何和丈夫一起建立家庭。
说起儿子小时候的趣事,说起退休后的生活。
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王奶奶丰富而完整的一生。
到了凌晨,王奶奶的情况突然恶化。
医生紧急抢救,但效果不佳。
王奶奶似乎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了,她突然用尽全力握住我的手,对我说出了那句让我彻底改变想法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