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的简称是滇,因此民国时期由云南地方实力派组建、指挥的军队称为滇军,这是一支相对独立的武装。滇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清朝光绪二年(1875年),云南巡抚岑毓英上奏朝廷获得批准,从绿营中抽调马、步、守兵中的健壮者组建练军,滇军初具雏形。
云南练军初创时,编制人数7300名,后来因为粮饷不济,裁减到4500人,编为12个营。练军作为滇军的主力,人数一般在4至5千人,中法战争中兵力得到较快发展。光绪十年(1884年),滇军已达25个营,11800人。
中法战争结束前,滇军达到131营,每个营300人,总共有39000多人,装备大量洋枪洋炮。光绪三十年(1904年),作为滇军主力的练军改为巡防队,共计40个营,14000人。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廷开始在各地编练新军,宣统元年(1909年),云南新军共有59个营,编制官兵17221人。
清朝灭亡后,原驻滇清军各部编制基本照旧,1912年,将新军第19镇编为第1、2师,37、38协编为第1、2旅。滇军所属兵种有步兵、炮兵、骑兵、辎重队、机关枪队、卫生队、军乐队等。民国四年(1915年)底,全省有步兵2个师,炮兵、骑兵各1个旅。
其中滇军步兵第1师驻昆明,兵力3500人;第2师驻腾冲,兵力3200人;炮兵旅兵力1700人,骑兵旅有1800人,他们都驻扎在大理。此时的滇军包括正规军、地方警备队和边防独立连,总兵力为21400人。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龙云担任滇黔绥靖公署主任,他掌握云南大权后改革军事,将滇军编成6个步兵旅,每个旅下辖2个团;另外还有2个直属大队、6个直属团、4个独立旅、1个航空处,总兵力36000人。
除了上述滇军的正规部队,龙云还将每个县的警备队统一编为21个保安营,总兵力约10000人。
1942年5月,日本南方军向云南发动进攻,云南由大后方变为前线,滇军部队规模进行扩编。经过云南各族儿女的浴血奋战,1944年5月将日军逐出云南,此时的滇军兵种齐全、人数众多。滇军除了步兵以外,还有炮兵和工兵各1个团,另有高射炮大队、骑兵大队、交通兵大队、思普独立大队,镇彝威独立营、阿墩独立营、军乐队,共计官兵74482人,军马2539匹。
1949年6月,云南绥靖公署主任卢汉重新编练滇军,组建了第74军和93军,兵力60000人,加上地方武装,总人数约10万人。1949年12月9日,卢汉通电全国宣布起义,自此滇军消亡。